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幫袁世凱穩住時局,去世後仍富可敵國!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幫袁世凱穩住時局,去世後仍富可敵國!

1934年出生於天津的清華大學的學生曹禺創作了話劇《雷雨》,轟動一時,成為文學藝術的跨世紀經典劇本,演繹了以周公館為活動中心的兩個家庭兩代人在一天之內發生的親情,愛情,友情和戀情的悲劇故事。故事的發生地在南京,主人公周樸園是個資本家,因此很多人猜測劇本的生活原型就是天津的大實業家周學熙家族。很多年之後,作者曹禺在一篇短文中說周家是個大家庭,和我家有來往,但與劇本毫無關係,我只不過是借用了一下他們在英租界1棟很大的古老的房子的形象。八卦或不足信,然而歷史上真實周學熙的故事,也許比虛構的戲劇更為精彩。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幫袁世凱穩住時局,去世後仍富可敵國!

周學熙是清末新政到北洋時期繼宣懷之後聲名最上成就最大的官商,被人稱為中國北方工業之父,就其商業成就而言,使人把它與功蓋東南的狀元企業家張謇相提並論,稱之為南張北周。張騫與周學熙同為19世紀20世紀初由封建土紳轉變為近代資本家的代表性人物,兩人均以其遠大的眼光,卓越的才幹和不屈不撓的堅毅從事近代企業的創建工作。

精於商略,長袖善舞,成就斐然,有趣的是1915年,周學熙出任北洋政府的財務總長,張謇則出任農商總長,南張北周是時間對他們的推許和尊重,然而兩人的思想觀念卻迥然不同,張騫是自由商業主義者,倡導民營反對官方壟斷,周學熙則表現為強烈的國家主義,其產業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兩人的人生歸宿也大相徑庭,張騫的企業破產了,成為悲壯的失敗英雄,而周學熙直到去世仍富可敵國,是一位洞明世事圓潤人生的成功典型,張騫與周學熙加起來就是那個時代的商業史。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之後,清廷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聚集在北京的讀書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階層,悲憤難抑,群情激昂,公車上書,氣血請願,要求變法維新,尋求富國強兵,新入的浪潮洶湧澎湃,勢不可擋,即新科狀元張謇下海之後,作為舉人的周學熙依然放棄觀察,投身於實驗實業的夢想中。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幫袁世凱穩住時局,去世後仍富可敵國!

第一代李鴻章,盛宣懷留給第二代的經濟遺產,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庚子賠款的巨大壓力,國庫空前空虛,財政也極度混亂,到了民國初年,袁世凱和周學熙從孫中山手裡接過來的攤子比原來還要爛,孫中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國庫裡只有十美元,而此時光是黃興負責在南京留守這一部門用於裁軍就需要250萬,在這生死攸關的時間節點上,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一書中指出這時候周學熙辦的三件事實際上幫助袁世凱穩下陣來。

時年三十出頭的周學熙,為袁世凱辦了哪三件事兒呢?其一,庚子之亂後周學熙出任北洋政府銀元局總辦,在官鑄銅錢的同時整肅地下金融市場的亂象,三個月後穩定了天津和北方的金融市場,其二,1903年周學期從日本考察回國後,將原教養局改組為直隸工藝局,成為北洋政府官營事業的樞紐,僅從1903到1908年五年間就為新建的商辦企業提供了200多萬財政資助,有力的促進了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其三,改造天津銀號,使之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的銀行模式,為民間企業籌集資金,為華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本保障,周學熙認為沒有健全的金融就沒有發憤圖強,蓬勃向上的工業金融保障,是周學熙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代是承上啟下過渡的一代,從經濟體制上看,他們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轉變,在李鴻章、盛宣懷的第一代主體是官辦商用,商為官用,只有當官方在興辦企業,遇有財力和人力困難時,才會吸引並利用商人和他們的資金參與。到了第二代時,商人的力量也在強勢增長,官方變成了商人的支持者,即所謂官為商用蔣宋的第三代延續發展了第二代的做法。

他是《雷雨》原型,3件事幫袁世凱穩住時局,去世後仍富可敵國!

20世紀初葉上海和江浙一帶的企業在民間力量的主導下已經初具規模,華北的工商業則比較薄弱,直到周學熙主張北洋政府的商業後,才得到了見賢思齊迎頭趕上的機會,與南方不同的是,天津和華北是以官商為主,利用政府和官方的力量振興實業,例如袁世凱,段祺瑞等北洋高官都曾投資天津的企業,六大紗廠中有四家是北洋官僚集資創辦的,其他兩家則與張作霖等軍閥有關。

周學熙由官轉商的拐點發生在1906年,40歲的他有理由、有實力、也有辦法在屬於自己的企業裡大展拳腳,啟新洋灰公司是他在天津官辦事業的一個範本,企業有權力庇護,投資主體是國家資本和官僚股份,產品由政府負責銷售,這是一個沒有懸念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被周學熙和他的子孫們在天津和華北大量複製,稍後周學熙在秦皇島開辦的耀華玻璃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平板玻璃生產基地,也同屬於這一模式。他一生嘔心瀝血創建的企業集團,不但極大的改變了華北地區輕紡工業嚴重地後的局面,而且在煤炭、建材、五金、運輸,金融等多個領域均建樹頗豐,改寫了中國工業南強北弱的整體佈局,為世人所矚目,享譽海內外。

這個中國近代規模巨大的商業王國資本高達4260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咂舌的天文數字,周學熙把中國北方的近代工業帶上了一個新臺階,也把整個周氏家族帶上了日新月異的實業救國之路,天津和華北的工商業由此得以迅猛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業高地,這樣中國工商業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天津和武漢三足鼎立,上海天津更是全國南北經濟的兩大重鎮,這個格局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