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鄧州:“三權分置”盤活農村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邓州:“三权分置”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榮俊農業有限公司自建的糧倉(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高陽攝

新華社鄭州12月1日電(記者劉高陽、孫清清)“集中流轉、集中整理、集中再流轉”,2016年8月以來,河南鄧州市以孟樓鎮為試點,探索農地“三權分置”改革,以政府平臺流轉土地,推動小農業向現代大農業轉型,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鄉村振興凝聚內生動力,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改革的生動縮影。

“三權分置”促農民增收

結束農業“望天收”的日子,孟樓鎮安莊村村民安慶波終於在去年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安慶波一家五口人,其父母身體不好,兒子又不幸患有先天性腦癱,他不能外出打工,被“拴”在家裡10畝多耕地上,正常年景每畝耕地收入三四百元。

“還是這土地流轉的政策好。”安慶波說,到今年,每畝耕地有600元的流轉租金收入,加上就近打工,全家的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2016年8月,鄧州市在農村土地所有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提出“政府集中流轉、土地綜合整理後再推向市場”的“三權分置”改革方案,在孟樓鎮試點。

鄧州市政府牽頭組建了河南鄧州國土開發公司,根據孟樓鎮農業生產的實際收入狀況,按照每畝每年600元的標準,將農民的耕地流轉到公司,再由公司進行統一規劃和土地整理,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規劃進行適度規模經營。

“去年連陰雨,有500多畝小麥沒收成,但是我種的艾蒿、水稻受影響不大,最後還能盈利。”河南榮俊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周俊賢說,規模化農業提升了農業種植的抗風險能力,今年準備繼續擴大規模,再新增1000畝土地。

集中流轉盤活土地資源

“第一次看到他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書,我整個人都懵了。”河南鄧州國土開發公司副總經理陳志鵬這樣形容他對孟樓鎮農民土地碎片化的感受。

孟樓鎮處於半丘陵地帶,農業基礎設施差,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過程中,實行“肥”“瘦”“遠”“近”搭配,導致耕地成為“綹綹田”,農機進不去,道路修不通,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政府牽頭集中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同時,也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節約了行政成本,更激活了土地要素效能。”鄧州市國土局副局長祝光紅說。2016年以前,鄧州市農民自發流轉土地已經達到80餘萬畝,但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面臨經營主體違約風險等問題。

政府出面進行土地集中的過程很順暢。“農民一算賬,比自己種地還要賺得多,很快就簽約了。”孟樓鎮軍九村村委會主任周俊建說。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政策宣導的主力是村鎮一級幹部,在自願的前提下,孟樓鎮共簽訂流轉合同5966份,達到總戶數的98.6%,土地流轉面積達6.2萬畝。

土地集中流轉後,河南鄧州國土開發公司投資1.35億元,實施了土地綜合治理和地力提升工程,打破村組界限,統籌配套溝、路、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大方田,土地地力也由七、八等級提升到六等級。

“地力提升了,就算是比自己去包地價格高,大公司、大戶們也願意來。”陳志鵬說,經過整理後,土地再流轉溢價最高可以達到每畝800元,產生的溢價由承包人、村、公司按比例分配。目前孟樓鎮6.3萬畝集中土地已經有三十多家經營主體,除了本地的種植養殖合作社,還有通威集團等大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多方共贏助力鄉村振興

孟樓鎮這一探索,在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的基礎上,也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有力促進鄉村振興。

“以前很多農地、宅基地都荒廢了,看了心疼。”孟樓鎮綠水青山種植養殖合作社合夥人周華文說,留在村裡的除了孩子,五六十歲的都算是年輕人了。

鄧州市是勞務輸出大市,常年外出務工農民近五十萬人,一些農民在外出打工後,承包的土地面臨閒置、荒廢等問題。土地流轉之後,藉助現代農業機械,周華文在進行規模化耕種時基本不需要人力,而花生等經濟作物在需要人力時,留在當地的老年人就能勝任。

“現在年輕人農忙時也不用回來收麥子了,省下來回的車票錢就不止千元。”孟樓鎮黨委書記劉富春說,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安心外出務工經商,進一步增收。

與此同時,土地集中流轉、整理,還盤活了村集體所有土地。在孟樓鎮,15個村每個村新增耕地200至500畝,建設用地100畝左右,通過新增耕地再流轉溢價等收益,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可以增加40萬至60萬元。

今天的鄧州市孟樓鎮,通過“三權分置”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出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的新路子,已經成為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