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人,後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咸豐兩帝寵信。可以說是晚清滿蒙貴族統治的頂樑柱,以致於當他戰死沙場的消息傳來後,慈禧也哀嘆:大清完了!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僧格林沁治軍有兩個特點:一是軍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他吃飯時接到報告,說哪裡發生了擾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馬,懷揣饅頭數個而往。二是軍旅途中,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卒不眠他不入帳,士卒不飯他不用膳。有一次軍糧斷絕,只剩胡蘿蔔數石,部下以此充飢,難以下嚥,僧格林沁就坐在軍帳前連吃數根,意猶未盡,眾將士見了,不敢再有怨言。

僧格林沁除了出於自己的階級立場,參與鎮壓清末農名起義外,還積極參加抵抗英、法等外國侵略的衛國戰爭,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1858年6月(咸豐八年),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並約定第二年正式換約。對於這一條約,主要簽約方清政府與英、法均不甚滿意。清廷認為讓步過多,而英、法由於貪慾過甚,認為攫取的利益還不夠,這就為雙方日後再次爆發矛盾留下隱患。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故意在艦隊保護下繞開清廷指定路線,直闖禁止外國船隻進入的大沽口,戰爭由此爆發。

大沽口是清政府海防要塞,位於天津東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要攻佔天津,必須先拿下大沽口。英法聯軍還以為這次又像上次一樣,只要他們軍艦一開炮,清軍便會作鳥獸散,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攻佔大沽口進而進佔天津,威脅北京,壓清廷滿足他們的無禮要求。但是,這次他們失算了!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原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口不到半天就被攻陷引起了清政府極大的震動。為防止重蹈覆轍,戰後咸豐即下旨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會同禮部尚書瑞麟全權處置大沽防務事宜。僧格林沁到任後立即馬不停蹄地指揮官兵、民夫加重新規劃,緊急搶修、完善海防炮臺。在原來已成一片廢墟的基礎上,在南北兩岸各建炮臺3座,共安火炮60門。所有炮臺周圍構築堡壘、設置鹿砦、鐵刺等防禦線。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同時整修、增加側翼炮臺,添置火炮、增設兵營把守。經過一番整備,大沽口要塞可以說煥然一新,防禦能力大大加強,與此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6月25日黎明,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的率領下向大沽發起攻擊,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在侵略軍破壞出海口的障礙物時,清軍奉命隱蔽,雖然聯軍軍艦不時對岸上進行炮擊,但炮臺上偃旗息鼓,靜靜等待戰機來臨。

下午3時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拆毀,侵略艦隊立即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臺。早已整裝待發的清軍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一起開始猛烈射擊。受到攻擊的英、法侵略者前被攔江鐵索阻擋,左右有水中障礙物阻塞,亂成一團,急切之間難以調整隊形組織有效反擊。清軍抓住有利戰機,充分發揚火力,猛烈轟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炮擊,英、法侵略軍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軍艦被擊沉,其餘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見勢不妙,卑鄙的聯軍竟然豎起白旗詐降,一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准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利用詐降緩過氣來的聯軍艦隊在美軍的支援下,調整部署後,繼續向炮臺攻擊。下午5時,英、法海軍陸戰隊千餘人,分乘帆船、舢板20餘隻,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企圖首先奪取南岸3座炮臺。侵略軍做夢都沒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是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鐵騎。在炮臺炮火和蒙古鐵騎的雙層絞殺下,登陸的侵略軍死傷慘重,毫無進展。經過一晝夜激戰,侵略的英、法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部一直潰逃到杭州灣。

此次戰役,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僧格林沁指揮有方,使聯軍12艘參戰艦艇有6艘喪失戰鬥力,4艘被擊毀擊沉,參戰官兵1200餘人死傷過半。而清軍僅32人傷亡,炮臺輕度受損。

僧格林沁:重整大沽口防務,指揮清軍取得鴉片戰爭以來最大的勝利

這次勝利,是晚清灰暗的歷史天空上難得一見的一抹亮色,無疑會激起和鼓勵無數愛國志士的熱情和希望,使苦難的中華民族在那個不堪回首的歷史時期不至於一直沉淪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