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我們常說的痛風石,是血液中的尿酸鈉(MSU)析出後形成的結晶以及周圍的慢性肉芽腫性炎症後的物質逐漸堆積形成的,肉眼外觀看上去像石膏的物質,痛風英文“gout”一詞的詞源也是“石膏”。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痛風石”究竟為“何方神聖”?

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的血尿酸最大飽和濃度約為420μmol/L。

當患者血尿酸水平長期控制欠佳時(>420μmol/L),大量的尿酸鹽會從血液中析出,形成結晶並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等處,而沉積的單鈉尿酸鹽結晶被大量單核細胞、多核鉅細胞包裹,所形成的肉芽腫樣物質(外觀像石頭),就是所謂的“痛風石”。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人體所有組織/器官(中樞神經系統除外)均可有尿酸鹽晶體沉積,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風石,常見出現於第一蹠趾關節、耳廓、前臂伸面、指關節、肘關節等部位,亦可發生於心髒瓣膜、鞏膜、乳房等少見部位。

痛風石的形成與發病年齡、病程長短、血尿酸水平、未經治療或治療效果差等密切相關。

早期痛風石往往沒有明顯表現,隨著疾病的進展,痛風石的危害明顯加劇,可能導致患者持續的關節骨骼疼痛、活動受限、關節畸形、關節功能嚴重受損等等,破潰的痛風石還可能出現感染、壞死、膿毒敗血症等。

同時,有研究顯示,伴有痛風石的痛風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更高,因心血管疾病原因的死亡率更高。痛風石的形成不僅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

1.痛風石的診斷

金標準:穿刺物中檢查出“單鈉尿酸鹽結晶”。

輔助診斷:X線、超聲(US)、核磁共振(MRI)、計算機斷層掃(CT)、雙源CT等。

2.痛風石性關節炎的分級

輕度

① 痛風石大小穩定,生長緩慢,累及單一關節;

② 關節無異常分泌物;

③ 無侵襲性的團塊或結締組織破壞;

④ 無嚴重的慢性痛風石性的關節炎症。

中度

痛風石大小穩定,生長緩慢,累及2~4個關節。

重度

① 痛風石累及的關節超過4個或關節有異常分泌物;

② 侵襲性團塊或結締組織破壞;

③ 感染風險較高;

④ 痛風石不穩定,生長迅速;

⑤ 嚴重的慢性痛風石性的關節炎症。

“痛風石”該怎麼治?

不經過治療的痛風石不會自然消失,只會隨疾病的遷延而逐漸增多、增大。

對於首次發現的較小痛風石:經積極治療使血尿酸長期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痛風石可望能消退。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醫生眼中的“痛風石”以及痛風石的防與治

這是因為痛風石形成時間較短,其結節內沉積的尿酸鹽結晶尚能與血液中的尿酸鹽自由交換,經排尿酸治療後,結節內的尿酸吸收入血,由腎臟經尿排出體外。

但如果長期存在的較大痛風石,可發生纖維化和鈣化,此時結節變硬,不能變小或消失。

痛風石會累及全身各個部位,外觀大小各異,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痛風石治療方法不一,但總的來說,治療方法不外乎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建議患者可以到專科醫院,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治。

如何預防“痛風石”?

我們都知道“防病總比治病好”,如何才能防範於未然呢?預防痛風石出現的關鍵在於長期規範化降尿酸治療,使血尿酸水平達標(沒有發現痛風石的,血尿酸控制到<360μmol/L;早期發現小痛風石的,血尿酸控制到<300μmo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