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為什麼會讓 4000 萬中國人飽受折磨?


痛風,為什麼會讓 4000 萬中國人飽受折磨?


1948 年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痛風僅為 2 例,到 1958 年,有記載的痛風也僅為 25 例。如今,根據《2016 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估計,我國痛風患病人數在 1400 萬~4200 萬之間,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漲之中。 此外,國家風溼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我國痛風患者平均年齡為 48.28 歲,正呈現年輕化趨勢。如今,痛風更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 2 大代謝類疾病。為什麼痛風這種疾病能讓幾千萬中國人都飽受折磨? 折磨幾千萬人的痛風,不僅是疼痛 提及痛風帶來的痛苦,顧名思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痛」。 痛風到底有多痛?17 世紀英國著名內科醫生 Thomas Sydenham,他同時也是一位被痛風折磨了 34 年的患者。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讓他對痛風的描述被醫學界奉為經典。 「凌晨兩點,病人突然被劇痛驚醒。脫臼一般的疼痛先是從大腳趾襲來,然後在腳踝、小腿、關節之間遊移不定。病人顫抖著,身體輕微發熱。疼痛隨著時間愈演愈烈,直到最後他連衣服的重量都難以承受,更別說一個人在房間裡走動時產生的震動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疼痛的分級,痛風處於 3~4 級之間,這意味著重度且持續的疼痛,不用藥無法緩解。「受不了,半夜痛得大叫」「一個大男人生生疼哭」。

每個痛風患者都對發作時鑽心刻骨的疼痛印象深刻,在痛風發作期間,79% 的患者會因疼痛和住院治療而無法正常工作生活。 但痛風絕對不只「疼痛、止痛」這麼簡單。 痛風是一種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這種晶體正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的罪魁禍首。如果在痛風發作後僅僅止痛而不對疾病本身進行治療,使得這種晶體永久沉積,就會形成痛風石。這是一種白色、豆腐渣樣的物體,硬度和石子類似。這些堅硬的「石子」常常出現在耳廓、腳趾、手指、手腕、肌腱等處,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腫大隆起。

痛風,為什麼會讓 4000 萬中國人飽受折磨?


痛風造成的關節隆起(周祥醫生提供) 這些「石子」不僅會讓沉積的位置腫痛、變形,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皮膚破損、潰爛,引發傷口感染,甚至可能壓迫神經、影響正常的肢體功能,使患者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 除了對肢體的影響外,痛風還可伴發腎臟病變、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如果一直得不到妥善治療,痛風嚴重時可能發展為尿毒症,在這一階段,患者死亡率高達 2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痛風可能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它並不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疾病。得的人多了,治的人卻太少痛風和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5%~19% 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得痛風。在痛風急性發作期,醫生會使用非甾體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秋水仙鹼等藥物,為患者消炎、止痛;而從長期來看,則需要使用別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馬隆等藥物進行降尿酸治療。

一般來說,只要按醫囑控制飲食、服用藥物,將血尿酸水平長期保持在 360μmol/L 以下,將沉積在關節的尿酸溶解,就可以有效控制痛風不再發作。

但現實是殘酷的,我國的痛風控制治療現狀並不樂觀。調查顯示,痛風患者中,僅 10~46% 能夠遵循醫囑進行降尿酸治療,60% 的患者依然存在痛風反覆發作並進展加重的情況。一邊是嚴重的疾病後果,另一邊是可控制的治療方案,為什麼痛風在我國的控制現狀依然不容樂觀?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得的人多了,治的人卻太少。引起高尿酸血癥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如攝入過多高嘌呤食物:紅肉、動物內臟、啤酒、海鮮、含糖飲料等。這些高嘌呤食物會在人體內轉化為尿酸,增加痛風的患病風險。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調查報告(2015)》顯示,目前我國居民的脂肪攝入量過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達到 32.9%,已經超過推薦攝入量上限 30 %。這些脂肪的主要來源正是高嘌呤的動物肉類,此外,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的攝入量略顯不足。

痛風,為什麼會讓 4000 萬中國人飽受折磨?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調查報告 2015》解讀大家有錢了,吃得更好了。現有飲食習慣下,我國居民尿酸水平普遍偏高。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卻並沒有隨著尿酸的水平同步升高。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缺乏對痛風病因的正確認識。許多人認為,痛風只是「變老過程中的一部分,只要在發作的時候及時止痛就行」,有的人甚至會選擇「忍一忍就過去了」,這些錯誤觀念使得患者忽視了對痛風的及時治療。此外,大多數情況下,痛風的發作次數需要服用降尿酸藥物半年後才會明顯減少。在此之前,服用降尿酸藥物還可能會誘發痛風的發作,因此,患者容易認為降尿酸藥物無效而選擇停藥。對於沒有受過醫學訓練的普通大眾來說,不知道如何控制痛風發作、不清楚痛風對人體可能造成的長期傷害是很正常的。值得警惕的是,當痛風患者想要了解相關信息或是尋求疾病治療方法時,他們能獲得的幫助也是有限的。 一項對 85 個網站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50% 的網站未提供有關痛風發病機制的信息或提供的信息不準確,未強調降尿酸治療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即使患者及時就診,也並不意味著就能得到最合適、最科學的治療。即使在美國,醫生給患者處方降尿酸藥物並監測血尿酸,根據血尿酸水平調整降尿酸藥物的比例也不足 50%。而國內醫生接受過規範痛風診治的培訓的比例不高,情況可能比國外更糟糕。國內風溼免疫科專科醫生人數約為 1.2 萬,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一些基層醫院並無風溼免疫專科醫生,使得很多痛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療效不夠理想。此外,國內醫院門診量大,在短短几分鐘裡,即使是風溼免疫科的專科醫生,也很難針對每一位患者做出詳細的解釋。一些在醫生看來淺顯的「常識」,對於患者來說卻可能並不簡單。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痛風患者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從而降低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有不肯吃藥,有的吃不到藥痛風是一種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終身性疾病,但許多患者對藥物有著天生的牴觸情緒。「是藥三分毒」的觀念深入人心,許多人認為只要開始服藥,不僅會產生依賴性,更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副作用。因此,許多痛風患者即使在痛風發作時因為難以忍受疼痛開始服藥,也總會在急性痛風症狀消失後就自作主張停藥。 但真正的臨床治療是需要合理看待風險收益比的。以國內首選治療慢性痛風的藥物別嘌醇為例,它確實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超敏反應剝脫性皮炎,但該病發生率僅為 0.1~0.4%,而且可以通過 HLA-B*5801 等位基因篩查規避風險。長期服用別嘌醇除了降低尿酸控制痛風發作外,對腎臟、心臟也有保護作用。有的不肯吃藥,有的則是吃不上藥。藥價上漲、供不應求,是患者長期服藥路上的又一阻礙。據國家發改委通告顯示,2012 年別嘌醇片市場銷售均價約為 5.8 元一瓶,2015 年 1 月起提高到 23.8 元一瓶,價格翻了近 4 倍。

痛風,為什麼會讓 4000 萬中國人飽受折磨?

發改委網站截圖儘管別嘌醇片在 2017 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甲類範圍,但由於原料藥壟斷問題,這一政策並未充分減輕患者長期服藥負擔。在一二線城市的部分藥店和醫院,別嘌醇片甚至出現斷貨。2019 年 7 月,珠海市香洲區人民醫院發佈一則緊缺藥品詢價公告稱需要採購別嘌醇 2000 片,但該藥物網上無法供貨。 這就導致不少痛風患者只能轉用非首選治療藥物非布司他。但非布司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心臟相關死亡風險及全因死亡風險,2017 年美國 FDA 已就此發出黑框警告,冠心病高危人群應慎用非布司他。此外,部分痛風患者為了省錢,甚至會選擇購買印度產的非布司他,更是埋下了藥物安全隱患。 受限於疾病認知、藥品供應與患者個人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量痛風患者未按醫囑服藥治療,從而增加痛風反覆發作、病情惡化的風險。 怎麼辦?醫生要說,患者要聽最後,我們能做什麼?對於一般人群而言,可參考《2016 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調整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此外,定期體檢也有助於監測尿酸水平,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痛風患者應遵循下述原則:限酒;減少高嘌呤食物(如:肉類、海鮮)的攝入;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大量飲水(每日 2000ml 以上);控制體重;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規律飲食和作息;規律運動;禁菸。

而對於已經明確診斷為痛風的患者,不僅需要控制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更應當正確認識並重視這一疾病。遵循醫囑、按時服藥,定期檢測血尿酸,並定時複診,調整降尿酸藥物使血尿酸達標,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處理方式。痛風讓數千萬中國人飽受折磨,而「遵醫囑」這簡短的三個字,就能讓大多數痛風患者免受發作之苦。只可惜,有太多人沒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