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古有名言: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食色性也。對於美食,吃貨們自然是趨之如騖。特別是那些自帶IP的地方美食,廣泛流傳於民間,吸引各地食客慕名品嚐。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例如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粵菜,講究色香味型俱全,將嶺南人的文化底蘊融入飲食之中,受到廣泛的好評。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在廣東的飲食商圈裡,除了各式茶樓的蒸籠茶點,在南粵的餐桌上,吃雞也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菜式。

所謂“無雞不成宴”,廣東人吃雞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特色粵菜“白切雞”由於皮爽肉嫩,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不同於其他知名的菜式,白切雞這道菜,並不是出自知名大廚的靈感,而是由於一場火災導致的、“啼笑皆非”的失誤。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相傳白切雞始於清代的某個村落,由於突發火災,其中一戶人家為了幫忙撲火,忘記剛放入鍋中的光雞,回來後發現竟被熱水燙熟了,由於沒有放入佐料,於是將雞白切來吃,白切雞的菜名因此而來。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一道好吃不膩的白切雞,關鍵在於“雞”這個主食材。廣東最為知名的雞,莫過於清遠走地雞。清遠雞,作為白切雞原材料的上佳之選,曾被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27個優質品種之一。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當年尼克松訪華拉開中美外交新序幕,周恩來總理為了招待這位貴賓,將清遠雞選為國宴用雞,很多廣大的食客品嚐清遠雞之後,紛紛說到“連骨頭都是清甜的”,“皮爽肉滑,口感甘甜”,可見清遠雞的美味。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為了追求原生態的健康食材,對於清遠雞的養殖,也是相當的講究。清遠雞採用完全放養方式,讓成群的清遠雞遊走于山溪竹林之間。

雞群在空氣清新、水源潔淨的環境下自然生長,正是這種完全放養的生態養殖方式,造就清遠雞肉嫩細滑,皮黃骨軟的特點。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勤勞專注的清遠雞養殖農民,在大自然之中發現生態飲食的奧秘,用心締造天然健康的食材,讓飲食文化迴歸生態自然的哲學之道。

迴歸自然的生態飲食,從本質上是一種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追求食物純天然的味道,正是這種對食材天然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一道又一道的美食,並流傳至今。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從活潑生猛的清遠雞,到變成餐桌上美味的白切雞,我們還需要掌握一些烹飪的技巧。

白切雞做法簡單,但一點都不省心。為了確保雞肉皮爽肉滑的細膩口感,最好是現場製作,吃的新鮮。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而除了原汁原味的雞塊,老饕們還可以搭配美味的蘸料,讓白切雞吃起來更美味。

白切雞的常用蘸料主要有蒜油蘸料、沙姜蒜味、蒜泥香菜料、蒜泥料等,食客可根據各自偏愛的口味,選配蘸料即可。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白切雞,一個南粵的吃雞文化史

蘊含在美食背後的文化,也指出我們對待生活應有的態度。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粵菜對品質和味道的注重,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

正如簡簡單單的一道白切雞,就是豁達、樂觀、專注的尋常生活,對於我們每一位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有時候生活越是簡單,經歷越有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