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在廣東,如果要選出一種最具代表性的菜餚,那一定是白切雞。

無論在酒店飯館,或是在家庭聚餐;無論是酒席宴會,還是日常飲食,都可以見到白切雞的身影,所謂“無雞不成宴”

按照百度的說法,“白切雞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斬,故又稱“白斬雞”。”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但我一直認為白切雞的最初來源,是來自民間的祭祀

在廣東,每到傳統節日或紅白喜事,都會拜神,拜神最基本的祭品一般是以浸熟的雞為主,

再搭配其他的食物:或是水果、或是燒豬肉、或是鹹鴨蛋….搭配的食品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

但浸熟的整雞基本是不變的主角,而浸熟的雞正是白切雞的最初來源。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白切雞做法極其簡單:燒開水,把雞放進去,微火浸到熟透即可。這樣的做法,兩廣地區以外的人,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毫無技巧毫無味道的菜餚,實在是乏善可陳。所以離開兩廣地區,很難吃到正宗味道的白切雞。有一個廣東的老闆,因為在上海有工廠,所以經常會留住上海打理,對美食甚為講究的他,幾乎“食遍上海”,但始終找不到一家可以做出廣東白切雞水準的飯店,也是讓人驚訝的事情。

白切雞,看上簡單,但要做好,就非常困難,這也是考驗廣東廚師技藝的必然科目。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白切雞,首先挑選的就是雞,雞不好,再好的技術都白搭。

雞最好選取本地走地的項雞,或養足180天以上的騸雞,一般珠三角的人喜歡嫩一點的項雞,而粵西地區的人則喜歡味香、稍帶韌勁的騸雞。在業內最為有名的,莫過於清遠雞,當然,如果在粵西的鄉下,農戶養的三黃雞,口感應該更勝一籌。

宰好雞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浸雞了。

這是技術活,不是深諳飲食之道的廚師,是做不出皮脆肉滑的白切雞的。

火太旺,水一直處於高度沸騰狀態,浸出的雞,表皮易爛,肉質變柴,口感之差,實在不能言語;水溫不夠,浸出的雞不熟,血淋淋的樣子,就算西方人看到,估計都不敢下口了。所以高明的廚師,浸雞的時候,一般用微火,把水保持在“蟹眼”的狀態,差不多的時間(全憑師傅的經驗),把雞撈出來,放在冰水裡面泡浸,讓皮瞬間冷下來,這樣浸出的雞,皮才會脆,肉才會滑嫩。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以前沒有冰水,處理的方法是把撈出的雞直接泡在冰冷的井水,效果一樣,而且井水泡過的雞,有一種特別的甜,回味無窮。

白切雞是沒有味道的,必須配上蘸料才能入口。所以如何配製蘸料,是白切雞是否成功的另一個關鍵。

一般珠三角的做法,是把薑蓉、香蔥蓉加紅蔥頭(有點像洋蔥,但個頭小,味道濃郁,是珠三角一帶廚師非常喜歡的調味佳品)混合一起,用滾油淋上,再加上特製的醬油,一碟味道非凡的蘸料就算完成了。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粵西一帶的蘸料又有不同:喜歡用沙薑蓉,做法是先把沙姜剁成蓉,然後淋上滾油,再加上普通的生抽即可,沙姜的香味和白切雞簡直是絕配,粵西人百吃不厭,也有些人是不喜歡沙姜的味道的,說味道難聞,可見榴蓮臭豆腐,喜歡的就越喜歡,不喜歡的避之唯恐不及。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白切雞,講究的是食材的原汁原味,講究的是烹飪時候,對食材的處理方法,講究的是烹飪時候的一份耐心。

對於食為先的廣東人,在白切雞的做法上一直是與時俱進,務求完美。所以,由白切雞又衍生出手撕雞、鹽焗雞、豉油雞等等獨具廣東特色的菜餚。

廣東菜往往這樣,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要做好,卻又需經千錘百煉的功夫,如同足球賽場,看見梅西似乎平平常常的把遠傳的球停再自己腳下,但輪到國足,卻會神差鬼錯的把球停在自家的球門!其中的差別,在於用心和無數次的磨練啊。

不是國足“白切雞”,是正宗廣東白切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