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中國書法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十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辦

2019年是“中國書法”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十週年。為了全面深入總結、彙報十年來中國書法的傳承和保護工作,12月19日,紀念“中國書法”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十週年專家座談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本次活動由書法申遺項目的申報及傳承保護單位----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聯合主辦。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韓子勇,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副司長鬍雁,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中國工藝美術館黨委書記喻劍南,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鄭曉華、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院長管峻等領導嘉賓參加了專家座談會,並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福州主持。

韓子勇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文化個性、思維方式與創造力,中國人對文字特別的感情與理解,在書法上都表現得非常集中、典雅,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與徽記。書法具有廣泛的群眾,要大聲疾呼,把基本面做起來,讓中國書法的原野百花齊放,生態健康,就會出現高峰。他同時強調,中國書法應該成為中國人精神修養、文化訓練當中的一門基本功。這十年來變化最大的就是中國書法的活動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參與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中國書法的整體發展趨勢也是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

蘇士澍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書法能夠成功列入非遺名錄,是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中國書法家協會多年來積極籌備、共同努力、持續推動分不開的,是與社會各界同仁的鼎力支持分不開的。回顧過去十年,中國書協圍繞書法非遺、文化遺產保護做了大量紮實的工作,成績顯著。但是,還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法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面臨很多新的情況和新問題,需要積極應對。

胡雁在會上作致辭發言。他充分肯定了“書法進校園”在傳承保護中國書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出,書法傳承依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應積極探索如何帶動吸引社會力量,形成一種合力,充分發揮專業書法家的力量,更好地增強中國書法的可見度與參與度。

座談會上,鄭曉華和管峻分別對“中國書法”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十週年以來所做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作了總結匯報。報告緊密圍繞國家非遺保護戰略,從“中國書法”保護傳承的具體措施、項目履約的實際情況以及傳承保護工作的創新方面作以闡述,並就“中國書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傳承創新道路提出建議與思考。作為書法非遺的申辦與傳承保護單位,十年來,中國書法家協會與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以高度的使命感與文化擔當,無論在專業發展、學術研究、藝術創作,還是書法教育、藝術普及、對外交流等方面都開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與肯定。

隨後,《中國書法報》社長、總編輯朱培爾,中國書法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有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研究員劉照劍,榮寶齋書法院院長王登科,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陸明君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副院長戴幼楠、楊濤,書法院創作部主任陳忠康、陳海良,書法院學術部主任肖文飛和書法院展覽部主任周延在專家座談會上作了主題發言。各位專家充分肯定了兩家書法申遺單位在十年間對書法傳承與保護做出的貢獻與影響。同時還提出,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法的生存、保護與發展仍將面臨諸多新問題與挑戰。

未來十年,如何進一步培養各層級書法人才,為書法的傳承與保護儲備後續力量,真正發揮專業書法家的積極作用,持續不斷地推進書法事業發展,更好地推動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普及等方面都將是今後進一步做好“中國書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發展的重要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