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到底什么算作野味?

野味,按照书面解释来讲,指猎取得来的,非人工饲养的,用做肉食的鸟兽,如野鸡、野兔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野生动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视为鲜中极品的野生鱼类,近乎被捕获殆尽的大黄鱼、长江刀鱼,冒着生命危险采捕的帝王蟹、金枪鱼,又或是海边人群日啖常食的淡菜、海瓜子、黄泥螺等等,都可以说是野生动物。

所以,我想对“野味”比较规范的说法应该是,人类捕获用作肉食的野生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长江刀鱼


野味饮食文化在中国有多久远?

早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中国人尚未驯服家畜时,我们都以野味为主要食物来源。彼时,因为生活环境恶劣,果腹之物无非飞禽走兽,到如今已然变为山珍野味。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假定有300万年的时间,那么其中299万年都处在“野食状态”。

即便到了春秋战国,我们已经学会了驯化动物时,天下人仍然对野味依然保持着谜一般的执着。《周礼.天工.庖人》一书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辩其名物。意思是当时人们的野味有“六畜”、“六兽”和“六禽”。它们是麋、鹿、熊、野猪、兔、豺、雁、鹑、雉、鸠、鸽、天鹅、龟等。


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红烧熊掌


到了明清时期,食用野味之风尤盛,乾隆时期形成的“水陆八珍”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其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一说犴鼻)、驼峰、豹胎、狮乳、猕猴头等。清朝时,广东的“龙虎斗”还是黄鳝煲田鸡,到了民国,已经演变成“蛇煲果子狸”。即便是建国后,我们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依然是野味比比皆是。


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蛇火锅


为什么有些人对“野味”就是管不住嘴?

对于“野味”的执念,到底来源于何处,我试图从文化角度考虑,因为一旦“野味”成了一种文化,那你是讲不了半点道理的,更何况这种文化在中国已跨越千年。不过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猎奇”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态。食物一旦加上了家常标签,便不再引人侧目,中国人始终认为家养的不如散养的,散养的不如野生的,野味怎么都是高出一等,烧烤摊上的活鳄鱼引来食客一堆,过年不送鸡改送孔雀倍有诚意,没吃过的就是好的。

再者,“炫富”是中国人难以剥离的陋习。所谓物以稀为贵,野味之所以被冠以“珍馐”,还是因为不易得,有钱人为了彰显个人存在感,往往以野味来显示“得人之不可得,食人之不常食”,小时候还听闻什么“三吱儿”、“活猴脑”,脑中全是一帮脑满肠肥人群的猥琐形象。


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鳄鱼烧烤


野味”真的好吃吗?

野味好吃吗?绝大部分都难吃。

野味之所以“野”,是因为这些飞禽走兽活跃在山野之中,生存是第一要务,肌肉紧实,脂肪极少,腥膻臊臭味常见,毛多骨多,因为没有哪种野味会让自己长得肥美丰硕,肉质鲜美,而大多数野味做法无非高压锅长时炖煮,抑或热油炸透椒盐入味,以掩盖本身肉质的柴紧,味道的腥膻,真的一点都不好吃。


让人无语、无奈的中国“野味”饮食文化

一桌野味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好吃?不过是一撮又一撮的香料让人觉得好吃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