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高週轉”房企質量速度博弈論

爭議“高週轉”房企質量速度博弈論

争议“高周转”房企质量速度博弈论

“不懂高週轉,莫談房地產。”近年來,高週轉的發展模式已然成為房地產公司衝擊規模、實現高利潤的法寶。但事物的B面卻是,一旦週轉加快,樓房的品質是否能不受影響?

近日,華南某大型房企召開了一次內部會議。一位副總裁在會上坦言,在現如今的市場大環境下,房企想要盈利就只有高週轉一條路可走。

但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高週轉成為房屋質量問題頻出的原因之一。

“除了限價和建安成本增加,快週轉是導致房企產品質量下滑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3月12日,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雖然快週轉並不意味著一定出問題,但從數據看,快週轉增加了各種質量問題爆發的概率。

3月11日,某房屋工程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如果過度追求進度,就違背了行業客觀規律。他舉例,比如工地澆灌水泥後,至少要停3天,如果沒有乾透就進行上層結構施工,很可能會留下一些質量隱患。

“高週轉指的其實是資金的高週轉,即提前規劃設計,進而爭取拿到土地之後迅速開工,早日開盤,加速回流現金,再投入下一個項目,爭取規模增長和行業排名。”3月16日,某千億級房企副總裁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高週轉並非建設週期的高週轉,項目銷售合同規定的交付週期仍然是原標準,比如30層的高層住宅,交付週期一般還是2-3年。

當日,另一家龍頭房企內部人士也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公司所講的高週轉是通過現金流的高速運轉,來提高自身整體競爭力,和房屋質量沒有必然聯繫。

高週轉利弊

高週轉並非近年產物。早在2010年,便有房企提出“5986”的模式,即拿地5個月動工、9個月銷售、第一個月必須售出八成、六成產品是住宅。但嘗試一段時間後,該模式便因接連出現施工安全、房屋質量等問題,被上述企業叫停。

之後數年,雖有部分房企仍繼續在走高週轉路線,但卻未被行業普遍應用。

直至2016年底,在“房住不炒”的主線思路下,各地政府紛紛出臺“限購、限價”政策,金融機構也逐步收緊了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標誌著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從嚴調控階段。

為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更多房企的經營策略開始向高週轉調整,大幅增加期房銷售,並儘可能縮短拿地到預售款回籠的時間差。

但與此同時,一場高週轉與房屋質量是否互為影響的大討論也由此展開。

上述副總裁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高週轉指的其實是資金的高週轉,並非建設週期的高週轉,項目銷售合同規定的交付週期仍然是原標準。

3月16日,某千億級房企中層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高週轉是財務視角,與質量是不同的兩個維度。但其同時指出,高週轉如果沒有成熟的系統化管控能力做支撐,快速開發有時會帶來產品質量的降低或者不達標。

“我一直在勸身邊的朋友同事不要買房,有些同事可能因此錯過了這一波增值的空間。但我告訴各位,這兩年買到的可能是全國最差的房子。”在2018年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綠城房地產建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軍曾坦言,形勢逼著開發商進行快週轉、控成本、降標準,房屋質量也越來越差,明後年可能迎來中國房地產行業投訴和維權高峰期。

3月15日,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下稱“平臺”)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平臺共收到房地產行業投訴為3972例,相比2017年,投訴量增長2.6倍;2019年,平臺共獲取房地產行業相關投訴15325例,其中質量類投訴有4641例,佔比30.28%。

另據住建部通報的《全國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進展情況》,2019年第三季度,各地共下發監督執法檢查整改單154996份、行政處罰書8469份,處罰單位7403個,處罰人員1818名。

“質量問題”如何解決?

當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進一步提高房屋質量,成為業內討論的另一個話題。

近期,呼聲較高的便是“取消預售制,採取現售制”。

作為中國商品房銷售最主要的方式,商品房預售制度極大縮短了房企現金回籠週期,同時也增加了市場商品房的供應,推動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

但因為開發商在商品房還未建成時就收取了房款,所以購房者通常會面臨無良開發商圈錢跑路、開發商延遲交房、房屋質量、房產證延期辦理等問題。

3月13日,房地產專家鄧浩志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取消預售制,雖然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質量問題,但取消之後,房屋正式銷售的時間會因此延後兩年,這意味著開發商會增加兩年的融資成本,而成本可能最終會體現在房價上。

他認為,其可能會讓一線城市房價上漲,三四線城市地價下跌,形成較大波動,對穩定樓市造成一定影響。

此前,世聯行指出,如果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度,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房屋交付質量;其次,購房者所面臨的開發商跑路、逾期交房、質量不過關等風險都可能不復存在;再次,規範房地產市場,抑制投機資金進入樓市。

“現房質量不一定就好,期房質量也不一定就差。”張大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行業年銷售額達到了16萬億元,取消預售制並不是現實,要解決房屋的質量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政府要發揮好“監管者”作用,並引入真正的第三方監理制度。

3月13日,克而瑞廣州區域首席分析師肖文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解決質量問題最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是監管部門加強對建設與驗收過程的監控,保障購房者的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