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華嚴經》

話說釋迦牟尼開悟以後,吸引了不少粉絲,佛教就這樣誕生了,當佛陀活著的時候,弟子們沒事就找他嘮嗑,詢問很多問題,那關於教義呢,自然佛說啥就是啥,誰也不會有意見,可佛陀死去以後,最終解釋權沒有了,大家都覺得自己說的對,開始刷存在感,慢慢的佛教就分成了兩派,一派是資深長老組成,認為一定要聽佛祖的話,他們屬於上座部。那一派是普通僧侶組成,認為應該接地氣,他們屬於大眾部。這個時候,佛教分裂了,而大眾部慢慢變成主流,就成了大乘佛教,好比一輛大公共汽車。而上座部玩命苦修,提升自我,就成了小乘佛教,好比一輛小出租車。那今天要聊的《華嚴經》就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

在大乘佛教裡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其中最被推崇的,正是被稱為“經王之王”的《華嚴經》。

再讀《華嚴經》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陀悟道後宣說的第一部經典,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堪稱“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展現出巍巍壯觀、不可思議的境界。

那到底《華嚴經》說了什麼呢?

其實就是一句話:何為初心?

再讀《華嚴經》

納蘭性德曾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在這個時代,初心常常被我們遺忘,往往便“等閒變卻故人心“,到頭來總是“卻道故人心易變”。

再讀《華嚴經》

如果沒有《華嚴經》,我們將永遠不知道:生命是如何誕生的,最終又將去向哪裡?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諸佛菩薩的生命品質,到底有怎樣的功德?

我們擁有的生命到底有怎樣的過患?

諸多看不見的因緣中,到底什麼是需要我們安住的?

我們生命的源泉是什麼?

再讀《華嚴經》

我們如何獲得生命的自由?

那最後,摘錄十句《華嚴經》經典與大家共享


  • 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再讀《華嚴經》

淺注:就像手執一盞明燈進入暗室,剎那間破除百千年的黑暗。菩薩的覺悟心燈也是這樣,能夠進入眾生無始以來的心靈暗室,百千萬億的劫數、煩惱、業障,全部因光芒而消失無蹤。


  •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再讀《華嚴經》

淺注:佛土上所生的五色植物,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片葉子就是一個佛。此為譬喻,意為三千大千世界攝於一微塵,一微塵中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再讀《華嚴經》

淺注:猶如蓮花出於水而不沾水,猶如日月運行於天空而不停息。心應如蓮花般高潔出塵,也如日月般光明流轉。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再讀《華嚴經》

淺注:這是佛陀於菩提樹下初悟道時發出的感嘆。一切眾生,本具足佛性,身雖異而佛性唯一,只因為妄想和執著,迷失了真我,遮蔽了本心,不能見到清淨自性。


  •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牛馬眾生。
再讀《華嚴經》

淺注:龍象為諸佛坐騎,牛馬為眾生僕從,都是服務者,性質相同,只是境界有差別。這句話體現的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普渡眾生,方能成佛。


  • 塵塵混入,剎剎圓融。
再讀《華嚴經》

淺注:空間中粒粒微塵混同一體,時間中每一剎那圓融相續。


  • 住一切世界,心無所著。

淺注: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心虛空無跡。


  • 知身從緣起,究竟無所著。
再讀《華嚴經》

淺注:知道此身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此身無非因緣和合面貌,由十二因緣,過去因造就現在果,現在因成為未來果,斷當下習性之流動,空性現前,沒有什麼好執著貪取的。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水少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再讀《華嚴經》

淺注:日子一天天過去,壽命一日日減短,如同水中的魚越來越少,又有什麼快樂可言?人們應當拼命勤奮精進,如同去熄滅頭上燒著的頭髮,常常覺察到人生的無常,提醒自己萬萬不可懈怠而貪圖安逸。


  • 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
再讀《華嚴經》

淺注:應如如觀照法界一切皆是虛幻,諸佛都如幻影,菩薩行如同夢境,佛說法只是音聲,世間一切如同幻化,諸種假相都源於業力的執著抱持。差別也是虛幻,只因行動而起。一切眾生之心等同佛心,只是受到種種雜染。以為法是實有的,是因為抱有尋求不可變異的永恆之物的妄執。

我是《歷史逗你玩》,淺讀一些經典,希望與你有所共鳴,如果喜歡,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