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近日,央行發佈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共增加8.07萬億元左右,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

換句話說,2020年前三個月,每天有700億居民存款湧向銀行,平均到14億人頭上,一個人每天存50元人民幣!

數據還顯示,截止到3月末,家庭存款餘額87.8萬億元,人均儲蓄大約6.3萬元。

而近日社會熱議,復工復產後“報復性消費沒等到,報復性存錢開始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說這些話的在家一定不管錢。

每一個家庭的財政大臣都知道,春節前後的年終獎、13月工資是家庭儲蓄的最重要部分。

幹公司一把手的更清楚,企業是根據上一個會計年度的績效結果,發放經營獎金的,而為了讓大家開開心心收錢,杜絕攀比現象,這部分獎金都是春節前夕才發放,發完錢就放假。

這樣,每年的一季度都是儲蓄高峰,金融企業甚至有幹好一季度,全年不用愁的說法。

那麼今年一季度的數據和以前年度相比又如何呢?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9%也就是4000億,但是同比增速創近四年新低。

從今年一季度的月度數據來看,1月份居民存款增加了4.24萬億、2月減少了1200億,3月則是增加了大概2.35萬億。

其次,三月份儲蓄存款的增加原因比較複雜。

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方面新增的存款和以往相比,不一定是比以往多“賺”的,很大一部分是本來就有的家庭資產,疫情期間,可能把其他資產,特別是風險資產“轉移”到了存款上面。受疫情影響,特別是2月,3月全球疫情蔓延,資本市場波動加大,一般人更傾向於現金為王,進而拋售其它風險資產,抑或是本來的買房計劃擱淺了,先存著銀行再說。

另一方面疫情在全球蔓延,封國封城的地區越來越多,出口訂單下降,導致很多中小企業由於訂單減少的原因,把本來用於生產的資金暫時放到儲蓄的賬戶上,進行保值。未來等訂單恢復,還是要回到生產流通領域的。

最後,未雨綢繆總好過寅吃卯糧。

報復性的消費沒等到,老百姓開始報復性的存款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經過了這一次的疫情事件,人們開始更重視存款儲備的需求,且對現金流的要求更高,對提前消費、透支消費等習慣也開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在部分企業停工停產的影響下,無論是對普通家庭,還是對企業來說,都直接考驗著它們的風險防禦能力以及現金儲備能力。對負債率較高或現金儲備非常有限的群體來說,確實顯得非常被動與尷尬。不可否認的是,在特殊時期下,尤其是在危機中,活著比什麼都重要,對家庭及企業來說,現金儲備以及自身風險防禦能力,就是應對危機最重要的保障。

感謝關注欣聞奇摘,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致力分享生活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