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終於上映了。

第一集的名字叫《器具》,主要講述了中國廚房裡面的那些炊具、盛器等。

中國菜品種類繁多,採取的烹飪方式各不相同,也催生了大量充滿了民眾智慧的烹飪器具。

食因器而丰韻,器因食而多姿。


陝州十碗席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陝州十碗席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陝州區地坑院裡操辦紅白事、待客、時令節慶的特別吃食,主要食材為家豬肉、蘿蔔、白菜、豆腐、粉條、豆芽、金針和田野菜等。十碗席包括扣碗肉、小酥肉、辣豆腐、燉土雞、雜燴菜、黃花菜、海帶絲、小豆芽、拌芹菜、拌粉條。

七熱三涼巧配置,接待賓朋設大宴。

葷素搭配帶湯水,香甜辣酸味道全。

十碗席用穿山灶,土坯壘成不麻煩。

一下架起九口鍋,鍋鍋用處不一般。

有的煮,有的溜,有的炒,有的煎,

有的蒸,有的煸,看得眼花又繚亂。

穿山灶,柴禾燃,一把火來多鍋點。

一把柴禾填進去,一溜土灶全冒煙。

鐵鍋烹,柴禾燃,菜的味道不一般。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與“十碗席”相配套的,是地坑院裡特殊的炊具——過山灶。柴火在一頭燒,熱量通過灶膛傳送到七八個串聯的爐灶,由於離火源遠近不同,正好為炒、燜、燉、蒸提供不同火候。

扣碗肉、糯米飯需要大火蒸,放在第一、第二眼灶上。第三眼灶火頭最強,能確保小酥肉的酥香裡嫩,再往上爐溫逐漸減弱,依次用於燉、燜、保溫等。七個灶同時做出七道熱菜,再配上三道涼菜,十碗席就成了。

據傳1901年慈禧及光緒從西安回北京過陝州,當地官員安排名廚用十碗水席進獻,慈禧品嚐後大悅稱:“十碗水席,十全十美”。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一種以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粑粑,是雲南怒江貢山獨龍族、怒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族美食,製法獨特,風味獨具,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民族風情。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常年居住在雲南省貢山一帶的怒族、獨龍族人民喜愛吃粑粑,由所處自然環境及條件形成了獨特的古老飲食習慣,石板粑粑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種,獨龍族稱之為“隨烙”,怒族稱之為“龍布拉快”。粑粑帶著一種原始而古樸的味道,食之戀戀難忘,深受貢山怒族、獨龍族人民的喜愛,用來家食和待客。

貢山的石板粑粑的製作過程古老且特別。以石板當鍋,攤入麵漿烙制而成。用來烙粑粑的不是鐵鍋、餅撐之類,所用的石板取自怒江州丙中洛青拉筒附近特有的一種青黑色頁岩。人們剛從山旁背陰、背風的山崖上剝離出石板,富含水分,柔軟便於加工,依照火塘三角鐵的大小,用刀削成自己喜愛的形狀。幾刀修下去,便製造完工,渾然天成。這種石板厚2釐米左右,細膩平滑,如一口平底鍋,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專門烙粑粑吃。其特點是受熱後,變得堅實密硬,火燒不壞,水澆不裂,傳熱慢,散熱也慢,粑粑會被烤得透香而不焦糊,風味獨特,而頗有名聲。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石板粑粑製作過程其實很簡單。將石板在火塘三腳架上燒熱,將調好的養麥麵糊或是玉米麵糊倒在加熱的石板上攤開烘烤,過一會兒翻個身就新鮮出爐了,隨烙隨食,別具風味。其奇妙之處在於不能放油,石板沾油會裂開,雖不放油,粑粑不會被烤焦也不會巴鍋。不巴鍋的竅門就是烙粑粑前,在石板上薄薄地撒上一點火塘中的草木灰,抹平。石板粑粑除用蕎麥麵、玉米麵為原料外,用葛根、野芋、野百合、野山藥等提取的澱粉漿烙制,也一樣不巴鍋,皆口味絕佳。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石板粑粑,一道獨具特色的民族風味美食石板古法烙制,營養豐富,烙出來的粑粑特別好看,泡松香脆,味道特別香,帶有純淨而悠遠的遠古山野味道,不經意間充斥心田,綿延不絕。

金邊白菜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對於金邊白菜,清代北京美食家薛寶辰著《素食說略》一書說:“

金邊白菜,西安廚人作法最妙,京師廚人所不及也。”試想,一盤炒白菜,骨牌般白菜片,韭菜葉般金黃邊沿,潔白的葉心,不但味美,並且賞心悅目。豈不妙哉!

金邊白菜不是一般的炒工所能夠炒製出來的,它精妙之處在於炒白菜的四周有韭菜葉般寬窄的金黃色鑲邊,而四周之內的白菜又保持了潔白的顏色。

司廚六七十年代的已故高級烹飪師靳宣敏,以金邊白菜為他最得意的三種陝菜之一,他炒的金邊白菜金邊鮮明,酸、辣、鹹、辛、鮮五味調和,香脆爽口,得到廣大食客交口稱讚。

他在《秦菜三式》文中說:“金邊白菜是個火候菜,火小了白菜吐水多,影響口味;火大了容易焦糊,影響美觀。掌握火候的有效辦法就是翻勺。炒勺中添適量菜油後,坐旺火上劃勻,把去籽切段的辣椒和薑末下鍋,爆出香味,立即投入骨牌片白菜,見白菜倒楞,稍軟,即大翻勺,再放回火上稍稍加熱,再翻勺。如此數次,見白菜刀口略黃,烹醋,翻勺,再放醬油、鹽和糖少許,再翻勺。最後經‘花打四門’的技法後出炒勺裝盤。”他強調說:“翻勺是保持菜餚風味的基本功之一。金邊白菜要炒到家,就要有翻勺的功底。”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靳宣敏師傅說的“翻勺”,就是“飛火”炒菜,而“花打四門”則是“飛火”中高難度的技法之一。勺,即是瓢,一種帶把的鍋,陝西話叫“炒瓢”。高級廚師翟耀民在《“飛火”炒菜》文中說:“所謂‘飛火’,就是炒菜時顛翻炒瓢,菜餚在炒瓢內上下翻飛,菜隨火轉,火隨菜行,高手可以得心應手地引來飛火,凌空而起,也可以隨心所欲,一個顛翻,火光戛然而止。這是陝西名廚的絕技。”炒在陝西菜中佔有重要地位,我曾目睹技藝高超的廚師“飛火”炒菜,炒瓢在他手中,有如魔術師的道具,看火光四起,聞菜香飄浮,也是一種享受。

墨脫石鍋雞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墨脫有著“中國最後一個世外桃源”的美稱,其風景如詩如畫,著無數的徒步旅行愛好者前往。而墨脫當地的美食——石鍋雞,是來林芝的遊客必點美食之一。

墨脫石鍋產於墨脫縣的幫辛鄉,而用來做鍋的皂石採自於世界第十五峰南迦巴瓦峰上,用原始的工具雕琢而成。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墨脫石鍋所用的原料是世界上稀少的天然皂石,質地綿軟,以灰褐色和灰色為主色。墨脫石鍋可耐2000攝氏度高溫,具有傳熱快、不粘鍋、不變色的優點。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石鍋雞和普通的雞湯不同,墨脫石鍋雞加入了手掌參、天麻、當歸、藏金菇、松茸等十分昂貴的藏地食材。慢火熬製出來的湯味道鮮美香濃,淡淡的藥材清香讓人聞之而食慾大動。

墨脫是石鍋雞不僅是一道天然的美食,更是藏胞們智慧的結晶,也是對燦爛悠久的藏文化的繼承和傳播!

九轉大腸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很多朋友認為,光聽這道菜的名字覺得和臭豆腐一樣不能接受。但即便如此,愛吃的人依然對它情有獨鍾。

九轉大腸」作為魯菜中的傳統名菜,讓肥腸重獲新生,也讓許多朋友重新認識了肥腸這一食材。

這道充滿濃濃山東風味的地道濟南府美食,採用獨一無二的烹製方式,加入砂仁、肉桂、豆蔻等名貴的調料。下料狠用料全,製作時先煮、再炸、後燒,出勺入鍋反覆數次,直到燒煨至熟。

《舌尖上的中國》中盡數食物器具之美,看一看那些不同的器具

同時,「九轉大腸」集合了甜、酸、苦、辣、鹹五種口味,裝盤時撒上香菜末,色澤紅潤,肥而不膩。

逢年過節,濟南人的餐桌上都會有此菜,將當地的美食文化代代相傳。

「食材」因為不同的器具進行烹飪而帶來味道的不同。墨脫的石鍋雞,雲南的汽鍋雞,山東的鐵鍋炒雞,讓同一種食材有了不同地域的味道。

食器之美,讓食物有了一份歸家的溫暖。

嘗過許多美食後,只有家鄉味才是記憶深處無法忘記的味道。此時縈繞腦際,已成為一種別樣的鄉愁。

你的家鄉有什麼特別的烹飪器具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