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傻說被騙的高血壓20個誤區

健康知識|傻說被騙的高血壓20個誤區

一次測量血壓升高就診斷高血壓

偶然一次血壓升高並不等於高血壓病,因為血壓受環境、情緒、心理、運動和身體狀態等因素影響。對於初次測量發現血壓升高的患者,應安靜休息排除干擾因素後,重複測量。如血壓均為重度升高(收縮壓≥18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如血壓輕中度升高(收縮壓≥140mmHg而<18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而<110mmHg),則應4周內重複測血壓,根據血壓測量情況來確診是否為高血壓,仍然不能確定的應進行動態血壓監測。

太年輕不願意過早服藥

一位30多歲的高血壓患者,因覺得自己年輕,對於血壓高的嚴重不良後果不夠重視,結果一天突然暈倒,診斷為腦出血。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幸運的經及時搶救挽回了生命,但不幸的就此永遠離開了親人。高血壓的併發症不會因為年輕而遠離你,一經診斷高血壓後,應將血壓控制到正常。血壓越早控制達標,獲益越大。高血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血壓將持續性升高,病情惡化進展到頑固性高血壓、惡性高血壓和高血壓危象。更嚴重會引起腦卒中、心肌梗死或主動脈夾層等致死致殘的急危重症。

擔心降壓藥的副作用而不願意服藥

高血壓患者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的重要原因,就是擔心降壓藥的副作用。經過多年來的研究發展,目前的五大類降壓藥降壓效果肯定,有效降壓劑量範圍內副作用較小。通過降壓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以獲得較為理想可靠的降壓效果,減小藥物的不良反應。更重要的降壓的獲益遠遠大於副作用。

長期服藥會產生耐藥性

常遇到病人會問,長期服用一種降壓藥會不會像抗生素一樣產生耐藥性。目前從臨床研究和臨床經驗來看,並未發現降壓藥存在耐藥性的問題。由於血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時血壓控制不好並不是產生耐藥性,可以通過調整藥物劑量或聯合其他類型的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到正常。

開始治療不能用“好”藥,以後血壓再高就沒藥可用了

高血壓患者往往會把貴藥當作是好藥,未必盡然。藥物的價格與前期的研發 11 費用和後期的專利保護有關。高血壓的藥物選擇主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靶器官損害以及合併心腦腎併發症綜合選擇。適合你的藥才是好藥,不要看價格,要看是否能把血壓降下來同時還能獲得對臟器的保護作用。絕大多數降壓藥物都能獲得持續的降壓效果,不存在用了所謂“好”藥,以後就無藥可用的問題。

血壓降下來了,就自行停藥

有的患者經治療後血壓降至正常,就認為病好了,不需要服藥了。這會導致血壓大幅波動,對心腦腎的危害更大,嚴重的在停藥期間就可能發生嚴重的心腦腎併發症。即使沒有發生,也會因為血壓升高,而需要再次調藥,需要一個較長週期才將血壓降至正常。必須認識到,高血壓是慢性病,不能治癒必須長期堅持終生服藥。血壓降至正常後,如血壓偏低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降壓藥物的劑量和種類,決不能隨便停藥,以免產生嚴重不良後果追悔莫及。

沒症狀就認為沒有高血壓,不經常查體

高血壓是隱形殺手,大部分高血壓患者並不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往往是查體才發現高血壓。有的高血壓是緩慢進展,血壓逐漸升高,已經適應了血壓升高,而不會引起症狀。當然也有個體差異的原因。有的患者直到出現腦出血、腦梗死或心肌梗死才發現高血壓。高血壓是測出來的,不能憑症狀判斷,沒有症狀不代表血壓不高。健康成年人每2年至少測量1次血壓,最好每年測量1次。年齡55歲以上、血壓在正常高值(收縮壓130~139mmHg和/或舒張壓85~89mmHg)、超重肥胖、高血壓家族史、高鹽飲食和酗酒的高血壓易患人群應每半年測量一次血壓。早發現早治療,避免不良後果。

沒症狀就認為血壓控制好了,不重視監測

門診詢問患者:“血壓控制怎麼樣?”不少患者回答:“挺好的,沒什麼症狀。”“在家測血壓了嗎?”“沒症狀還用測嗎?”症狀不是血壓是否升高的標準,即使服藥期間,沒症狀也不說明血壓不高。高血壓的患者除了定期門診隨訪外還應在家自測血壓,推薦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初診或血壓未達標及血壓不穩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測1次,每次測量3遍,連續測量7天,取後6天血壓的平均值提供給醫生作為參考;如血壓達標且穩定的患者則每週自測1天,早晚各1次。血壓達標者,每3個月到門診隨訪1次;血壓未達標者,每2~4周隨訪1次。

沒症狀就認為沒危害,不需要服藥

高血壓對身體的危害不在於有沒有症狀,而在於血壓水平本身。無論有無症狀,高血壓的危害是一樣的,都可能會導致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而致死致殘。一經確診高血壓,都應遵照醫囑服用降壓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到正常水平。

控制血壓吃藥就行了,不重視生活方式干預

有的高血壓患者一手酒瓶子,一手藥罐子;有的繼續高鹽高熱量飲食。勸導健康生活方式,不少患者會反問,都已經服藥了。高血壓的治療首要是健康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是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礎進行。不糾正吸菸、酗酒、高鹽高熱量飲食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即使血壓控制了,血管仍然會受到損害。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加以糾正,增加血壓控制的難度,往往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或更多類型的藥物才能將血壓降至正常。部分患者血壓甚至很難控制到正常範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藥物治療的前提,藥物治療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

血壓高只要吃藥就行,不關注血壓是否達標

無論是生活方式干預還是藥物治療都是降壓的手段,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將血壓降到正常範圍內。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100例高血壓患者僅有9例將血壓控制達標。只有將血壓控制達標,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腦腎等併發症的風險。高血壓患者在服藥的同時,要學會血壓的自我監測,定期測量記錄血壓數值,為醫生調整降壓藥的劑量和種類提供參考。藥物是手段,達標才是目的!

不少患者血壓一升高,就要求醫生給輸液,認為輸液可以將血壓快速降至正常,還能預防心腦卒中。高血壓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是口服降壓藥,除了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主動脈夾層等少數高血壓急症需靜脈應用烏拉地爾、硝普鈉等降壓藥物快速降壓外,絕大部分高血壓通過口服降壓藥就可將血壓平穩安全地降至正常。絕大部分高血壓是不需要輸液治療的,目前也無證據證實,靜脈輸注活血化瘀藥物可以預防心腦卒中。

血壓降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

不少患者發現血壓升高,非常緊張,認為將血壓快速降到正常水平才能預防心腦血管意外。少數高血壓急症如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和主動脈夾層等需要快速降壓外,降壓治療的原則是緩慢、平穩、持續降壓,目前臨床上常用降壓藥多數都是長效持續作用24小時藥物,作用緩和,因而血壓達標需要一定的時間。血壓降得過快過低,一方面會引發頭暈乏力等不適症狀,另一方面可引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缺血,誘發心肌梗死和腦卒中,尤其是老年人風險更高。一般情況高血壓治療可4~12周達標,耐受性差或高齡患者可適當延長。治療2~4周評估血壓達標情況,如達標則繼續目前治療;未達標考慮調整治療方案。

服用降壓藥物越多,副作用越大

每種降壓藥常規劑量時,一般可將收縮壓降低10mmHg,繼續增加劑量降壓效果增加不明顯,不良反應可能有所增加。如果收縮壓160mmHg以上,一開始就應聯合兩種降壓藥物治療。聯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降壓藥物時,常規劑量即可將血壓控制達標,並可最大程度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有固定劑量的複方降壓藥物,服用方便,降壓效果肯定。

迷信根治高血壓的秘方

所謂根治高血壓的秘方就兩個字“忽悠”!只需要記住一點如果真能根治高血壓,早就獲得諾貝爾獎了,早就被世界各大藥廠追捧推廣到臨床,還會再上當嗎?但是源於僥倖心理,上當的患者不在少數。不少患者因為相信所謂的秘方,血壓長期得不到控制,發生腦出血、主動脈夾層等而付出慘痛代價。永遠要記住高血壓治療的秘方就是,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礎上,長期堅持藥物治療。

盲目相信保健品的降壓效果

一些無良企業和機構過度誇大藥物的不良反應,鼓吹保健品降壓效果可以替代降壓藥而無不良反應。保健食品、降壓枕頭、降壓項鍊、降壓帽等等的降壓效果並未經大型的臨床研究驗證過,這也是藥物與保健品的區別。降壓效果並不明確,被明顯誇大了。即使有一定降壓作用,也很有限,並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更不能替代藥物。

過度糾結於血壓的數值

有的高血壓患者過度關注血壓的數值,一次測量血壓升高就擔心發生心腦卒中,以至於頻繁測量血壓,調整降壓藥。過度緊張的情緒和頻繁的藥物調整反而影響血壓的控制。正常血壓就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也會受心理、情緒、運動等自身狀態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偶爾一次血壓升高並不代表血壓控制不好。不同日同時分開多個時間點測量血壓,如果多次測量血壓升高,就應到醫院就診,請醫生調整降壓藥物。

服用降壓藥後,血壓應很快就降下來

降壓快的口服降壓藥並一定是好藥!以往的教科書建議,血壓明顯升高時,舌下含服心痛定快速降壓。目前認為,設下含服心痛定雖能降壓但卻有害,可能引發心肌梗死和腦梗塞。目前的降壓藥物絕大多數是長效的口服降壓藥,降壓效果持久緩和,維持24小時,達到平穩降壓的目的,從而保持血壓不至於波動過大。所以,降壓藥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時間,大約需要4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將血壓控制達標。

在家測血壓不準確

家庭自測血壓一般會比診室內測量的血壓低,主要與醫院內的嘈雜環境以及患者見醫生的緊張情緒有關。但這並不說明家庭自測血壓不準確,這種差值存在是合理的。家環境中,患者狀態放鬆,排了緊張情緒的干擾,更能反映日常生活狀態下的血壓信息,有助於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壓,檢出隱蔽性高血壓。家庭自測血壓還可以提高患者參與診治的主動性和治療依從性。

門診遇到不少高血壓患者到醫院就診當天不服用降壓藥物,問其原因?多數回答是希望醫生掌握不服藥的狀態下診室血壓血壓。突然停服降壓藥物,會導致血壓波動,有可能激活交感神經而帶來不良後果。此外,醫生關注的是降壓藥物治療後的血壓水平,需要根據服藥後的血壓增減藥物。停藥當天在診室測量血壓升高,反而讓醫生無法確定是否應調整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