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吃貨”年代,火鍋顯然不能缺席。

要知道,早在戰國時期,火鍋這一獨特吃法便被國人創造,就算經歷了千年,吃貨們仍對火鍋“無法自拔”。當然,提到火鍋就不得不說海底撈(06862),這家火鍋店靠著獨到的服務迅速圈粉,隨後火遍大江南北,相信去過海底撈的小夥伴都深有體會。

服務至上不說,其上市後的首份財報也頗為靚麗。

智通財經APP獲悉,海底撈於近日公佈的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59.5%至169.7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38.1%至16.5億元。在消息的引誘下,股價連漲,截至目前漲幅接近25%,市值超過1500億港元,似乎在向大家訴說“優秀”怎麼寫。

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1個海底撈=10個呷哺呷哺?

智通財經APP獲悉,海底撈和呷哺呷哺(00520)分別為火鍋行業的龍頭老大和老二,目前海底撈的市值1500億港元,呷哺呷哺的市值144億港元,以市值計算的話,1個海底撈=10個呷哺呷哺。

事實上,股價的高低從根本上講是由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的,2018年海底撈的營收169.7億元,淨利潤16.5億元,均是呷哺呷哺的3.6倍。事實勝於雄辯,呷哺呷哺怕是不服不行,沒個十年半載很難追上。

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作為消費類公司,營收增長最大的邏輯來自“量價齊升”。傳統中餐往往無法通過擴張來實現量的提升,因為其口味依賴於廚師,無法標準化。然而,海底撈通過標準化料包+淨菜,保證了每家店口味的一致性,使得異地複製成為可能。在上市後,海底撈憑藉該優勢大肆擴張,營收及淨利潤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門店的增多。

智通財經APP獲悉,2018年海底撈新增門店193家,總門店466家,其中430家位於中國大陸,36家位於海外。同時期,呷哺呷哺新增門店168家,總門店886家。可以看出,兩者均處於擴張期,不過,海底撈在擴張過程中保持較高的運營效率,呷哺呷哺則出現明顯下滑。

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以翻檯率為例,2018年海底撈的翻檯率為5次/天,與2017年持平,處於最佳的狀態(翻檯率過高會影響顧客的用餐質量),呷哺呷哺的翻檯率2.8次/天,較2017年的3.3次/天明顯下滑。

在價格方面,海底撈人均消費由2017年的97.7元增加至101.1元,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由48.4元增加至53.3元,兩者均出現上漲,成為帶動營收增加的另一個因素。

海底撈一年發掉50.16億工資

溯本追源,海底撈的成功來自管理模式、服務以及產業鏈的創新。

在管理模式上採用師徒制和計件工資制。以前,師傅教徒弟總要留一手,怕未來有一天徒弟搶了師傅的飯碗,在海底撈則不會如此,因為師傅可以在徒弟成為店長後收取提成,師傅和徒弟的利益緊密相關。

計件工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效率的問題。這樣就能形成生意越好,工資越高,員工的工作意願就越強烈,服務的越好,生意自然也就越好的良性循環。智通財經APP獲悉,最近三年員工成本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6.2%、29.3%及29.6%,呈現逐年上升之勢,2018年海底撈一共發了50.16億元的工資,堪稱“土豪BOSS”。

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在產品上堅持服務創新。說實在,海底撈的口味並非最好,但是其服務可以說是變態的好,比如,一些門店可以幫還在排隊的顧客擦皮鞋。在服務行業中,沒有幾家公司能夠真正的把顧客當成上帝寵,海底撈不僅能夠了解並滿足客戶需求,而且還為客戶創造需求。網上有關海底撈的故事也是不少,著實為其省了不少廣告費,數據顯示,其他開支佔營收的比例於最近三年分別為4.8%、4.2%及3.9%,呈現下降之勢。

最後,就是海底撈強大的供應鏈了。供應鏈中的主要公司就是頤海國際(01579),它是海底撈調味料的唯一供應商,2016年從從海底撈集團中拆分出來單獨上市,可以說是海底撈的重要發展基石。

智通財經APP獲悉,最近兩年,海底撈來自頤海國際的採購成本分別為11.76億港元和9.16億港元,佔總採購成本的21.23%和16.96%。而目前頤海國際市值接近400億港元,這與海底撈的持續擴張息息相關,兩者可謂相輔相成。

未來擴張存隱患

儘管管理等模式頗為成功,但擺在海底撈麵前的並非“一帆風順”,比如擴張的不確定性。

首先,一線、二線城市容量有限,且海底撈已經大量佈局,未來的擴張方向傾向於三線及以下城市,但這些城市的消費水平有限,恐對其運營效率造成拖累。據財報,截至2018年底,一二三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分別為106個、207個及117個,平均日銷售額分別為16.6萬元、16萬元及11.8萬元,且三線城市的翻檯率及人均消費皆不如一二線城市。

吃貨讓海底撈“涮”出1500億市值,可高估值誰來買單?

其次,同店銷售增速出現下滑。儘管人均消費價格在上漲,但是海底撈的同店銷售增速由14%降至6.2%。隨著門店數量增多分流老店以及嚐鮮過後,同店銷售高速增長時期結束。不過,6.2%處於健康水平,倘若繼續下滑,未來即使繼續擴張,營收入增速也會下滑。

還有,與之相關的成本呈現快速上漲之勢。2018年,在營收快速增長的同時,成本也在飛速上升,原材料成本、員工成本、物業成本、水電開支等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均有小幅攀升,其分別上漲了0.3%、0.3%、0.1%及0.2%。而且,公司業務在向三線城市擴張的過程中,相應的物流成本也會攀升。

綜合來看,受益於門店數量增加及人均消費價格的上漲,海底撈短期有望維持目前的增速,但是,隨著一二線城市的逐漸飽和及公司業務向三線城市擴張,未來的增速勢必出現下滑。目前海底撈的估值(PE)為75倍,遠遠高於科技股騰訊(00700)、阿里巴巴(BABA.US)等,未來若不能維持高增長,估值的迴歸成為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