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兩萬特種兵挖了八年

2010年4月25日,被稱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軍工洞體,首次以旅遊景點的身份對外開放。這條消息的發佈,讓一項與世隔絕長達40多年的中國涉核絕密軍事工程,迅速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種兵部隊秘密進駐涪陵深山,開挖地下核工廠。40多年後,這座解密的核工廠,正在建設成為國防教育基地。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兩萬特種兵挖了八年


“816工程”開放的消息發佈後,現為洛陽周公研究會副會長的李發立,與百餘名當年參建工程的老戰友故地重逢,第一次近距離探訪他們親手建造的龐大“核洞”。許多年前,他們從洛陽登上軍列,被拉到這座不知道名字的大山裡,與數萬名年輕士兵一起,夜以繼日地開山鑿洞。


1972年冬天,18歲的李發立告別家鄉,從洛陽參軍入伍。“接兵的還是第一野戰軍,但政審時卻換成了中央軍委特種工程兵部隊,代號8342。”李發立當時十分興奮,因為他聽說保衛×××和×××的是8341部隊,便幻想“8342跟8341就差一個數字,兩支部隊是不是兄弟關係?”


在軍列上的4天4夜,李發立憧憬著北京的景象,然而火車卻開到了重慶,部隊駐紮在了大山裡。直到很多年後,李發立才知道那座山叫金子山,那個鎮叫白濤鎮。它們“因建‘816’曾經在地圖上消失了幾十年”。

李發立所在部隊駐紮的山坡上,到處插著“軍事禁區,嚴禁入內”的標牌,山上植被茂密,“居民都遷移到了別處,方圓幾十公里內都沒有老百姓。”大家都很納悶:8342部隊來這裡做什麼?


李發立來到白濤鎮的時候,作為中國核工業建設人才的靳文國已經在這裡待了6年。這裡被稱作“816地下核工程”,是1966年周恩來批准建造的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作為為製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816工程”一度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兩萬特種兵挖了八年


靳文國先於大部隊抵達白濤鎮,“當時的方針是要進洞,所以我們要進行勘測。這麼大的洞,世界上誰也沒有打過,怎麼打洞成了最大的困難。”經過前期的勘測,靳文國等人測算的結果是,“要挖上百萬立方石頭”。這麼龐大的工程已經超出大家的想象,於是“816地下核工程”請來了專業的“打洞公司”上陣,但是以“打洞公司”當時的實力,公司負責人預測“至少要挖20年”。


於是,一個師的工程兵隨即進駐,幾乎在一夜之間,四川省涪陵市這個偏僻的山區湧入了2萬多士兵。1967年,816核軍工洞開工。工程前期由工程兵開山打洞,1975年後由816工廠進行廠房建設,前後共用人力6萬多人。後來,許多名人的家屬也陸續來到“816”,“有廖承志的兒子,有邢燕子的弟弟,還有華羅庚的親家,他們的出現讓大家倍感榮幸。”


靳文國還記得,“搞好三線建設,讓×××睡個好覺”是“816地下核工程”當時的一句口號。作為技術人員,他每天負責檢查工程質量,“工程兵的工作實在太艱苦了,當時洞裡又悶又熱,空氣根本不流通,除了必須要戴的安全帽,工程兵經常只穿著一條褲衩,手持風鎬在山洞裡拼命作業。金子山的石頭非常硬,對軍工洞的質量而言是件好事,而對打眼、放炮的工程兵而言,卻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噩夢。”


“我參軍時工程基本到了掃尾階段。”李發立回憶,由於採取的是分層施工,他們在洞內幹活時,頭頂經常響起開鑿洞體的隆隆炮聲。“這麼大的工程,發生事故在所難免,打眼、放炮,作業面垮塌,僅主反應堆大廳的挖掘工作就犧牲了50多名戰士,挖洞的8年時間中,近百名將士獻出寶貴生命,平均年齡不足21歲。”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兩萬特種兵挖了八年


1972年冬的一天,李發立的戰友陳先升在幹活時不慎掉進一個3米多深的大水坑,犧牲時才19歲。當時戰士們用“五面石頭夾一塊肉”來形容洞裡的工作:五面石頭是指坑道內上下左右和作業面都是岩石,而肉就是指戰士們的身體。


這次重返“816”,李發立站在陳先升的墓碑前,失聲痛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他掏出隨身帶的青稞酒,灑向墓碑。


在白濤鎮的8年間,李發立只有一次受上級指派短暫離開過,其餘時間都在大山裡“挖洞”。“成都軍區在山體周圍設置了一個警衛團,主要是防止敵特進來破壞,當然也擔負看管參建戰士的軍事任務,以免對外洩露任何有關‘816’的信息。”李發立回憶,當時部隊出版著一份《工程兵報》,有些內容涉及816。“所有參與編撰報紙的人都受到嚴格的保密教育,任何人不能私自將報紙帶出洞。”戰士間曾流傳過這樣一種說法,在重慶的敵特眼裡,這份報紙比黃金還要珍貴,“一張能賣5000元人民幣”。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解密:兩萬特種兵挖了八年


1984年,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國民經濟戰略調整的需要,“816地下核工程”在即將竣工前夕宣告停工。原先非常熱鬧的軍工洞一下子變得冷冷清清,時任基建處長的靳文國因為最瞭解洞內情況,被領導留下維護洞內設備。


靳文國的手下一共只有十幾個人,而維護洞體的疊加長度卻近20公里。那些日子他們非常害怕洞內的電力照明突然發生故障,“每次巡視都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如果沒有照明,人肯定會迷路,喪命都有可能。我們每天進出洞都清點人數,生怕走丟一個。”


2002年4月8日,國防科工委同意對“816軍工洞體”部分解密。時隔多年,李發立才得知他們當年參建的01洞,就是眼下開放的816主體工程——核反應堆大廳。核反應堆大廳是816工程中最大的洞室,高達79.6米,總共上下9層,高度相當於20多層樓。洞體內部則由鋼筋混凝土澆築,異常堅固,可以抵禦5000噸級原子彈的地面打擊,即便發生8到10級地震也不能將它摧毀。


直到現在,核反應堆大廳內的第8層,仍保留著專門用於燒製核原料的“鍋底”。9層樓的主控制室,則至今安放著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計算機機體。但它們卻都從未真正用於生產。


戰士們習慣將洞體稱作“房間”,類似這樣的“房間”,山裡共有大小18個,掏出的石渣築成一米見方的石牆,可長達1500公里。李發立記得,1973年8月中旬的幾天,全體官兵集中進到山洞裡學習,“3萬多人,一個洞都沒坐滿”。


如今的靳文國早已離開了工作崗位,是建峰集團內為數不多的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的工程師之一,對於“816地下核工程”,他的評價只有“偉大”二字。“816地下核工程”已在2002年解密,他希望有更多人知道這一工程,“這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