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恐慌?坐立不安?聽權威專家教你正視焦慮

​​疫情頻傳,出現焦慮、恐慌的情緒

是否正常?

坐立不安、心慌胸悶怎麼辦?

普通民眾如何心理疏解?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什麼?

經歷過SARS是否有

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應對疫情,為公眾解答最關心的問題,泰康保險集團開設“泰康大健康講堂”,邀請全國醫療衛生界的專家現場訪談對話,討論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等話題。2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陸林,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旭東院長作客“泰康大健康講堂”,就目前如何緩解新冠肺炎給民眾帶來的情緒焦慮等問題與大家分享。


Q&A

隨著疫情不斷深入,加上目前返工高峰期到來,廣大網友以及各地的居民都有一系列的心理壓力。在這麼大的心理壓力下,會產生一種臨床上的症狀叫做焦慮,那這種焦慮在普通人群當中會有哪些體徵的反應?


陸林:這種焦慮反應是一種正常的反應,我們需要去努力進行調整。我們強調,這個焦慮情緒是人類天生的、應對外界刺激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促使我們去採取一些保護措施,或者說我們採取一些方式來迎接這個風險,對抗這個被感染的風險。


所謂的焦慮,我們可能就是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害怕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我們提心吊膽,每天的生活會受影響,我們也會有一些軀體的症狀,比如說我們感覺吃飯不香,或者注意力不能夠集中,老想著這個新冠肺炎的事。甚至還有一些軀體的症狀,比如說消化道不好,或者更嚴重的睡覺不好,有的人因此失眠,有的人因此睡不著覺,那這些都是焦慮的表現。


趙旭東:我們國家在自然災害、大的疫情發生時開展心理救援是有歷史了。上世紀90年代陸院士的醫院派出了救援隊對一次大型火災進行了心理救援。抗擊SARS是我國當時最大規模的一次由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參與的鬥爭,也是第一次讓大眾知道心理健康服務在重大公共事件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有好幾千位熱情的心理服務人員,專業的、業餘的都到了災區,那一次是規模最大的。


這一次發生重大疫情,我們全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包括醫學界的精神科醫生,還有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和社會工作者,開始了大規模的救援活動、心理援助。但是因為它有傳染病的這種特徵,不可能像四川大地震那樣由這些熱心腸的非醫學的心理援助人員到現場,所以他們多數都是在外圍對大眾進行科普和宣傳,進行心理安撫的工作。這個對穩定社會,對增進大家服從國家的法令,配合疫情管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東方醫院和上海浦東精神衛生中心,也就是同濟大學精神衛生中心寫了一本小冊子,全國免費發送,就是講這個“抗疫”當中怎麼樣安頓我們的心理,可以免費地下載。


Q&A

如果焦慮持續一段時間以後,比如說6個月,它就形成一種焦慮的狀態,這就是一種慢性的焦慮,很多觀眾可能也熟悉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像這種重大創傷之後的一些心理陰影或者是心理上的這些負擔,是不是需要更好地在早期做一些干預呢?


陸林:在這個疫情之下和在這個應激狀態之下,我們要進行心理干預,越早干預越好,後遺症就越少。如果我們現在作為個體,沒有調解我們焦慮的技巧,或者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或者我們專業人員沒有幫助大家減少目前的焦慮狀況、減少現在的應激反應,很多人在疫情之後他可能就變成一種應激障礙或者創傷後應激障礙。每次災難之後這種創傷應激障礙發生率還是很高的,有百分之十幾,還有最多的是百分之二十幾、百分之三十幾,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要為將來考慮,希望現在大家焦慮的情緒、焦慮的反應能夠減輕,能夠減少這個疫情災難對我們的影響,那我們將來的後遺症就會少,我們將來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就少。因為我們既要考慮目前疫情的防控,也要考慮疫情之後我們的社會恢復,我們健康的保障,所以這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Q&A

趙院長,從您在上海從事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角度來看,有什麼樣的舉措可以幫助普通群眾消除焦慮,減緩焦慮?減少未來長期造成一個慢性的應激性反應,您這邊有沒有高招跟網友做一些分享?


趙旭東:具體的舉措來講,就是我們在個體層面要提供控制恐慌的一些硬核的科學普及的信息,讓他們瞭解現在面臨的威脅的性質。雖然病毒很多特性還沒搞清楚,但要相信科學。第二,我們的政府發佈的主流信息,對平定大家的恐慌情緒非常重要。現在黨和政府都是及時地公佈實際的疫情,還有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管控方面的進展,這個對控制大眾過度恐慌是有很大的好處。恐慌有一部分是因為輕信謠言,各式各樣不確切的信息產生了放大的效應,所以控制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從國家社會的層面,從你們這樣大型企業的層面,像安排今天這樣的活動就是非常重要,要安民心,就要讓老百姓知道真實的情況,科學和政府方面的情況。


具體在個人層面,現在大規模的開展了全國心理熱線、網絡熱線方面的服務,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精神衛生處的領導都在帶領全國的專業人員制定各式各樣的規範,來普及一些應激的措施。然後再下來一個層面就是在病房裡對待病人,還有社區裡對待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務,提醒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善待這些受疫情波及地區人員的心理健康,做好他們的社會服務工作,這些都對安撫民心、控制焦慮非常有用。


Q&A

對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沒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東西?


陸林: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來說,有幾個方面。有些老年人變得非常焦慮、非常恐慌,特別是家裡或周圍有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以後,他變得非常恐慌,這就是一種極度的焦慮、壓力,應激的反應造成這種情況。老年人在心理上的這種承受力也要比年輕人脆弱一些,一個是因為容易感染,第二個他心理上相對來說要脆弱,第三個或者他不瞭解,或者身體上有基礎疾病,他的防控不像青年人那樣完備,所以容易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對老年人、兒童,還有其他一些特殊人群給予格外的關注,因為他們是這個疫情的易感人群。一個是要他們儘量的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如果需要去的話做好防護,我們強調戴上口罩,然後回來一定要做好衛生,然後跟人說話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養老機構的這些朋友,因為原來沒有感染,所以這種防控非常重要。對老年人來說,他的免疫力下降,感染了再去救治就會更困難一點。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藥,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治療,支持的治療就要靠我們自身的免疫力恢復,自身的免疫力能對抗病毒。但我們老年人的免疫力,心理的耐受力明顯是脆弱的。


趙旭東: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給老年人的信息要儘量地簡化,要有連續性,這是他們處理信息的這種認知能力,跟他們的經歷,成長的經歷非常有關係。所以不要給他們太雜亂的信息,請他們要多注意主渠道、主流媒體的信息、政府的信息,要給他們簡化,簡單明瞭的這種,這個叫信息的優化。


第二個就是生活的穩定化、結構化。你們作為大型的健康服務企業,能夠在科學的基礎上遵照政府的法規,把這個傳染的途徑告訴大家,讓他們注意生活上避免感染的機會,這個就是最大的一種保護。所以這個就是穩定化、結構化的意思,不要讓他們經歷太多的信息、太多的生活方式方面的變故,所以你們的養老機構,提供了很好的這種條件,我們非常地欣慰。


上海的情況確實是這樣,這邊的管控措施非常精細,對來自疫區的人員的安排非常周到,防備措施非常好。但是前天我也看到一些周邊郊區的老人家又開始在街道上扎堆了,而且不戴口罩,這非常危險。所以工作人員苦口婆心,給他們做工作,一方面講科學,一方面也講國家的法律法規,要簡明扼要地告訴他們遵守這些規矩的重要性,大多數人他還是聽得進去的。


Q&A

對於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關愛及關懷有沒有什麼樣的建議?


陸林:他們的壓力很大,也有很多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在早期,我們外援的醫務人員還沒有到的時候,武漢的這些醫務人員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一個醫生一天要接診100多個發熱的病人,我們很多的病人等了很長時間又看不上,所以病人他有情緒,他把那些情緒也發洩到醫生的身上,這樣給我們的醫務人員造成壓力也很大。那麼這種心理上的壓力,精神的壓力,給醫務人員帶來很大的危害。直接的危害就是降低他的免疫力,讓他增加感染的風險,降低他們救治病人的效率;還有可能損害我們醫生的判斷力,降低他們的救治效率,所以對他們的損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希望一定要減少一線醫務人員的、防疫人員的壓力。


我們要從幾個方面做,首先一線醫務人員一定要有良好的防護措施,這個要想盡一切辦法。第二是一線醫務人員還要有正常的休息,每天要保證七八個小時的睡眠,他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去工作。

另外一個他要有人替班,工作一段時間要替下來,不能打疲勞戰,也不能打消耗戰,因為治病救人這個事情它還是靠技術,靠科學來做,不是拼。


還有我們希望社會和線醫務人員的家人給予支持,在困難的情況下打打電話,視頻,支持醫務人員去努力,但政府要做好基本的保障。還有病人也要給予理解,目前我們對病毒不瞭解,由此很多救治還是不太成功,但一線醫務人員已經盡力了。希望我們病人和病人的家屬能夠理解。所以要採取一些綜合措施。


Q&A

我們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泰康同濟(武漢)醫院目前已經支援當地“抗疫”工作,目前各地也派出醫療隊馳援湖北,有一些什麼樣的實操方法可以減緩他們工作當中的一些壓力?


趙旭東:一個是醫療隊派到前線之前應該要做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我們上海東方醫院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批任命的國際救援隊之一,所以在這方面,是配備了精神科的人員參加,在裡邊做隊員。


培訓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在生物醫學的防護、生物醫學的診治之外,要重視跟病人的人際交流,建立很好的醫患關係,減少風險,減少攻擊性,減少摩擦、矛盾。另外一個是教他們抽空的時候就要做自我放鬆的訓練,要會評判自己的情緒狀態、認知功能方面有沒有明顯的下降、減損。


還有一個就是抽空的時候要跟自己的親人,跟自己的同事、同學、領導,要在電話手機裡邊微信裡邊溝通疏洩。所以現在很多心理學的方法,其實不要把它複雜化、太專業,就是一定要入心入腦,簡單明瞭地傳達信息,感受到大家的溫暖、支持、關懷,他們就可以很快地恢復戰鬥力了。保持戰鬥力是我們對前線的醫護人員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要讓他們分心,不要讓他們傷心。


我再補充一點,剛才講的是出去之前要培訓,讓他們打有準備之仗,另外一個就是他們撤換下來之後要進行後續的心理康復方面的關懷。所以我就補充兩點,一個是去之前要打預防針,要鼓士氣要培訓,然後接下來他們脫離前線以後,要繼續關懷他們。還有就是剛才提到新生疾病,就是身體的疾病,因為心理創傷的因素,加重或者蔓延,或者是延長,這些是屬於後段的。


Q&A

對於我們廣大的網友、普通的群眾,以及醫護人員,有沒有一些什麼建議來對付後續可能會遇到的大眾的情感方面的問題?


陸林:我們遇到這一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個重大的災難,給我們身體、心理、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或者說直接帶來了損害。但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損害減到最小。


那麼具體的幾個原則,首先我們現在要讓我們將來的心理更健康,我們現在要做到的,每天要有正常的生活規律。簡單來說11點一定要睡覺,早晨不管上班不上班,六七點鐘起床。


第二個方面,就是不管是在疫區還是被隔離在家,還是在其他的地方,每天要保持一定的體育鍛煉。


第三個就是一天三餐要按時吃,你不能睡到12點起來然後三餐變成兩餐,這會降低免疫力,也會給心理健康帶來風險。


還有一個就是儘量保持平穩心態,減少負面信息的過度暴露,你每天看看政府的信息,看看這些數字,瞭解一下跟病毒有關的情況,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看各種各樣不確定的信息,甚至有些造謠的信息,每天十幾個小時,對健康肯定是有影響。所以我們建議每天看跟疫情相關的信息不要超過1個小時,如果超過1個小時,長時間的話可能會影響健康。


還有的人每天擔心自己被感染,不停地量體溫,不停地洗手。我們也強調如果你在家待著的話,量體溫每天早晚兩次就可以了;洗手的話,從外面回家,或者接觸什麼東西,你洗手可以,總是頻繁的反覆的洗手,就可能成為強迫了。大家保持良好的習慣,保證心理健康,正常的生活、學習。


嘉賓簡介:


陸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主任。


趙旭東: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籌)院長。2003年領導昆明醫科大學附一院,獲得“全國抗擊SARS鬥爭先進集體”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