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美文丨王族:凉皮

美文丨王族:凉皮

凉皮

文丨王族

几年前在乌鲁木齐一家石河子凉皮店,为一位姑娘吃凉皮惊讶,她先是对服务员说,凉皮和面筋各一半,醋少,辣子要多,两勺。等凉皮端来,她尝一口觉得不够辣,又让服务员加了一勺辣子,眼见那盘凉皮已一片通红,但她吃得颇为惬意,不顾周围人惊愕的表情。

新疆人喜欢吃石河子凉皮,尤以年轻姑娘为多,所以街头多见石河子凉皮店,一般都是只卖凉皮,分大份和小份两种,吃者多为回头客。

美文丨王族:凉皮

我没去石河子之前,就吃了石河子凉皮,觉得以地名冠以一道食物的名字,那个地方便让人充满想象。后来到了石河子,却并不多见凉皮店,想必是因为名声在外,石河子人都跑到外面卖凉皮了,或者说,开凉皮店者多借“石河子”三字招揽生意,让人误以为石河子凉皮均出自石河子。

世间事物错综复杂,一盘凉皮也不例外。

石河子凉皮叫得响,其实是有历史的,石河子的人群构成,是一盘凉皮扬名的关键。新疆自五十年代成立兵团后,各团场农工皆以种地为生,但每个月却能领工资,待遇比别处的农民好得多。石河子是兵团城市,以陕西和甘肃人为多,陕西有擀面皮,甘肃有酿皮子,被带入石河子后成为凉皮,历经五六十年时间,名气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原因,石河子的小麦好,做出的凉皮色泽鲜亮,看似薄得几近透明,但却极有韧劲,一尝便可发现,其筋道比其他凉皮强很多倍。

我老家天水有面皮和呱呱,尤以调料独特而受欢迎。老家人将呱呱配一个烧饼作为早餐,不知情者以为很辣,实际上那是一种香辣,早餐一顿可提神一上午。按说,我自小吃天水的面皮和呱呱长大,嘴应该刁顽,但第一次吃石河子凉皮便满心欣喜,老家的面皮和呱呱遥不可及,而石河子凉皮近在眼前,刚好弥补遗憾。

也就是在第一次吃石河子凉皮时,发现其吸取了川菜的麻、湘菜的辣,再加入浓酸的醋,味道既浓郁又清爽,很符合新疆人直率的性格。新疆菜不在八大菜系中,但有融会和吸纳的长处,石河子凉皮便是倒证。

我这些年吃石河子凉皮,固定去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店。记得早先有石河子凉皮招牌,后在一次大风中被刮破,开店者没有再做,但生意不受影响。因为店小,坐十人便显得拥挤,我每去都避开饭点,进门向女店主报上想吃的凉皮、面筋和牛筋面的比例,她利索地拌好,我一人坐在店中慢慢吃,觉得颇为舒服。

一次见到她做凉皮,便多看了几眼。也就是那几眼,让我知道了石河子凉皮的做法。她把和好的面放进盆中,用凉水不断地搓洗,一直洗到淀粉和面筋分离,把面筋取出,将洗面水澄清沉淀,倒去上面的清水,在剩下的糊状淀粉中加适量的苏打,在涮盘内抹出一层,在上面抹少许清油,便放在开水锅上蒸了。她动作娴熟,不一会儿便做出一张,入锅的那张三五分钟即熟,下一张刚好跟上。

美文丨王族:凉皮

我尝了她新做出的凉皮,看着她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芝麻酱等作料,看上去颜色悦目,一吃更觉得爽滑柔软,似乎还品出了食物刚出锅的那种蒸馏香味。

后又去吃,她唤女儿为我端来凉皮。我见是一亭亭玉立的少女,便想起以前她也曾给我端过凉皮,那时她七八岁,怕盘子掉地上,便用双手紧紧握着,还咬着嘴唇。如今她已长成了大姑娘,我亦猛然发现,我已在这个小店吃凉皮有十年时间。

一次与女店主闲聊,得知她来自兵团农四师的六十六团(伊犁),很早便做凉皮谋生,乃至到了乌鲁木齐,顺理成章开了这个小店。她说其实还有比石河子凉皮更好吃的凉皮,至今没有出六十六团,叫“矮桌子凉皮”。一位大娘最初经营时,因为只有几张矮桌子,被人们叫出了“矮桌子凉皮”一名。那凉皮很好吃,六十六团人数十年间只要想吃凉皮,必去那家。

美文丨王族:凉皮

我打听了一下,如今在六十六团,矮桌子凉皮店的生意依然很好,别的店已改用机器做凉皮,但那家却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传来的消息还说,当年创下矮桌子凉皮的大娘已经年迈,担心矮桌子凉皮传承无望,甚是焦虑。

我曾去过六十六团,没有碰上矮桌子凉皮,如若再去,一定要品尝一次。

不论是石河子凉皮,还是矮桌子凉皮,皆出自兵团,深思此事,便明白了一点,兵团人在新疆种地多年,能出好吃的凉皮,亦是必然。

美文丨王族:凉皮

王族,甘肃天水人,1991年入伍西藏阿里,现居乌鲁木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诗刊》《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有作品500余万字。曾获第9届“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新疆青年创作奖、冰心散文奖等。作品翻译成日、英、俄、韩等文字在海外发表和出版。

更多好文↓↓为您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