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孙礼(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礼重大事件之五——芍陂之战

正始二年(241),东吴大都督全琮率领顾承、张休以及儿子全绪、全端等将领共数万大军进攻,王凌率领魏军迎击,双方在芍陂激战。

《三国志·王凌传》载: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作为扬州刺史、伏波将军,这场大战孙礼当然不能缺席。王凌率领的是中央军,孙礼则属于扬州地方军,东吴来攻时恰好扬州兵都在休假,大多回乡忙着农耕,留在军营的没多少人。古代也没有即时通讯,根本来不及召集,于是孙礼带着不多的军队奔赴前线支援王凌。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王凌


孙礼身先士卒杀入敌阵,所骑战马很快受伤倒地,孙礼仍然冲在前面,并亲自擂起战鼓。从早晨激战到傍晚,孙礼的卫队将士死伤过半。扬州刺史都如此不要命地冲在前面跟敌人短兵相接,魏军士气为之大振,几番拉锯战之后终于打退吴军。

战后皇帝赏赐孙礼以七百匹绢,孙礼为战死的将士祭祀,痛哭不已。孙礼把七百匹绢全部分给阵亡者的家属,自己分文未留。

一个做了几十年文官的人,为什么像发疯般冲进敌阵?本部人马尚未集结,而且王凌也并未告急,为什么如此急着去支援?

其实孙礼这场仗打得很憋屈。孙礼来到扬州是明升暗降,被曹爽从权力中枢支走的,想到自己是先帝曹叡所托辅佐曹爽,而曹爽却不听逆耳忠言,孙礼的内心一定很郁闷。东吴来攻,虽然单靠王凌也能抵挡,但孙礼自己这边军队没能集结起来也是事实,如果自己不拼命,最后难免被曹爽借机之罪。而且王凌是曹爽眼中的红人,不去支援王凌,曹爽肯定会认为孙礼是故意的,所以,孙礼才会只带着警卫队就杀奔前线。

按理说孙礼带这点人到战场,也没法改变战局,但上面已经分析,其有不得不去的理由,带着对曹爽的怨气,加上孙礼本身性格刚直,才有孙礼不要命冲杀的行为。

话说回来,不论孙礼的心理如何,其战功不可磨灭,也正因此笔者将其放入武将之中来讲,否则虽然孙礼为伏波将军,没有军功的话还是不会专门开篇。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孙礼重大事件之六——激怒曹爽,丢官获刑

因为芍陂之战得胜,王凌进封南乡侯,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既然王凌能够晋升,表现同样突出的孙礼也不能无视,于是被征拜为九卿之一的少府。

可能因为曹爽看到孙礼就觉得尴尬,所以没多久又把他调出朝廷担任荆州刺史,再后来孙礼因为一件难题而被任命冀州牧。

原来,清河、平原两郡因为划界问题已经争执八年,期间换了两任刺史也没能解决。孙礼此去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化解两郡争端,使划界得到双方认可。

土地问题当然是最敏感的问题,虽然都是曹魏内部,又同属冀州,但两郡矛盾还是闹得很激烈。太傅司马懿就问孙礼,打算怎么解决问题。孙礼答道:“一方以先祖的坟墓为凭证,另一方以先辈长老的话做依据,据我看来,坟墓有可能因故搬迁,长老也可能在说谎,所以两边的证据都不充分。烈祖(曹叡庙号)曾经被封为平原侯、平原王,我们只需找出当时的地图来比照,就可以做出决断,没必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那样只会纠缠不清。地图在朝廷仓库应该就能找到,根本不用等我到了州郡再下结论。”

司马懿听罢,也觉得孙礼的主意不错,表示同意。于是孙礼按图索骥,查出争议地点属于平原郡。

地盘的争议,向来双方各有各的理,一旦说起“自古以来”追溯的时间段不同归属自然会不同。所以孙礼也不追溯太久远,就按照曹叡在平原郡的封地为依据,毕竟曹叡是上任皇帝,论权威性最为合适。

看似清河、平原地界之争尘埃落定,但孙礼的祸端却悄然而至。他的老领导曹爽又不爽了。

两郡之争经历两任刺史而未有定论,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想到查找地图,而是因为这背后牵扯着不同派别官员的权力争斗,这块土地判给哪一边,都会得罪另一边。

曹爽就更加支持清河郡,特意修书给孙礼:“地图不可全信,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虽然没点破,但这意思已经很清楚。孙礼对曹爽早就看不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满有增无减,于是回复曹爽一封长信,从管仲等古代先贤的典故到地图上的细节判定,全方位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解释,并最后声称如果自己的方案不被采纳,自己就是软弱不能胜任的人,坐在冀州牧位置上尸位素餐,没什么意思。

《三国志·孙礼传》载: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

送走信使,孙礼真的就收拾好行装,准备好马车等着被撤职。从芍陂之战前线拼命到两郡争地以辞官做威胁,可见孙礼对曹爽怨念之大,对曹爽执政的各种表现深深失望。

曹爽看到这封怨气冲天的信,勃然大怒,以孙礼抱怨诽谤自己的罪名“结刑五岁”。解释一下,刑罚的种类并不是“结刑”,而是“岁刑”,就是判处五年有期徒刑的意思。被判岁刑的犯人需要参加劳动,期间是否佩戴刑具并不一定,劳动的具体内容也不一定。

考虑到孙礼是朝廷重臣,结合史料判断,可能孙礼的岁刑并不用参与劳动,只是待在家中赋闲而已。就算是这样,对注重名节的古人来说也是极大的羞辱。

曹爽专权后胡作非为,任人唯亲,凡是正直的大臣都很同情孙礼,不断地帮其求情。经过一年多时间,孙礼再次被启用,担任城门校尉。

城门校尉秩比二千石,负责京城各城门的警卫工作,虽然名为校尉,但职责很重,地位也较高,但和曾经的九卿、州刺史相比还是有落差,可见曹爽还是没有完全释怀。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曹爽


孙礼重大事件之七——寄望司马懿

再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日益严重,以匈奴王刘靖为首的部落强盛起来,同时鲜卑也仍然很强大,曹魏北方边境压力骤增。多说几句,在三国时期有好几个刘靖,其中这个刘靖是匈奴部落首领,并非汉人。那匈奴首领为何要取汉人姓名?

请注意,这位匈奴首领称“王”而非“单于”,又偏偏姓刘不姓其他,是有讲究的。两汉四百年以来,汉匈多次和亲,所以不少匈奴贵族流淌着汉朝皇室也就是刘氏的血液。随着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大地持续动荡,一度归附东汉的匈奴休养生息力量增强,加上南匈奴长期在河套以南生活,不仅文化上更加汉化,而且为了博取汉人认同,匈奴贵族以刘为姓的人越来越多。

匈奴的汉化发展到高潮,八王之乱后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国家就采用汉为国号,自称汉王,尊奉汉高祖为先祖,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匈奴人奉西汉、东汉、季汉的整个汉朝全部视为正统,作为其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并由此拉开东晋十六国这段历史时期的序幕,实在非常黑色幽默,也足见汉朝在匈奴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匈奴王的刘姓就闲扯到这里,我们继续讲孙礼。

曹爽虽然跟孙礼有嫌隙,但对其能力还是心知肚明,于是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一长串头衔的背后,代表着孙礼在并州拥有内政、军事、外交全方位的大权,某种方面看孙礼不仅已经恢复贬为平民之前的地位,甚至还有所提高。如果是一般人遭到贬谪再次启用,多半是守得云开月见明,东山再起的感觉令人相当欣喜。但孙礼却不是一般人。

《三国志·孙礼传》载: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

这句史料讲的是孙礼临出发去见司马懿告别,不仅丝毫没有高兴的意思,反而怒气冲冲,而且这股火好像就是冲着司马懿而发。

司马懿就问道:“阁下得到总览并州之大权却不高兴,是嫌官不够大吗?或者,还在因为当年冀州分界纠纷而耿耿于怀?今天就要分别了,干嘛不高兴点?”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司马懿


孙礼向来耿直,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道:“明公您这说的是什么胡话!我孙礼不敢自称德行有多好,但也不是贪图官位、介意往事之人。我本以为明公您能够效仿伊尹、吕望这些上古贤者,努力匡扶魏室,上报答明帝托孤之信任,下建立万世流芳之功勋。结果如今却是社稷危如累卵,天下形势凶险,这才是我孙礼不高兴的原因。”说完,孙礼激动得流下眼泪。

孙礼的意思很直接,当初魏明帝曹叡托孤曹爽与司马懿两人,如今曹爽骄横跋扈、任人唯亲、胡作非为,搞得魏国朝廷上下怨声载道,可司马懿却不站出来主持公道,实在有负曹叡托孤重任。

司马懿这老狐狸藏得多深,怎么可能让孙礼知道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安慰孙礼:“先别哭了,你的感受我很理解,眼下咱们都得忍,忍不了也得忍。”史书原文“且止,忍不可忍。”

司马懿是怎么想的,孙礼不清楚,但我们后来人都非常清楚。不仅孙礼对司马懿寄予厚望,期待司马懿能像姜子牙辅佐周武王那样做个忠心耿耿的老臣,曹魏多数大臣都这样想。反对曹爽的人越多,支持司马懿的人也就越多,这时非常简单的选边站问题。只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支持司马懿的出发点是把曹爽赶下台,是曹魏政权健康发展,而他们并不知道司马懿谋划的究竟是什么。

嘉平元年(249)正月,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诛杀曹爽,主要党羽被灭三族,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没有忘记长期反对曹爽的孙礼,任命孙礼为司隶校尉,不久又迁为司空,封大利亭侯,食邑一百户。

从孙礼最后的官职变迁,可以对司马懿夺权的趋势管中窥豹。首先孙礼被任命司隶校尉,众所周知司隶管辖关中地区,自汉朝以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司马懿任用以正直著称、曾遭受曹爽打压的孙礼,是向曹魏大臣们的表态,释放任用贤能的信号,取得大臣们的好感与信任。等到司马懿握稳了军权,彻底铲除曹爽余党后,便让孙礼改任司空,明升暗降。曹魏的三公是虚职,这样就腾出一个肥缺给自己人。

司马懿就是这样利用曹魏大臣对他的信任,快速完成了从托孤忠臣到专政权臣的转变。等人们反应过来,大局已定,要么屈服,要么被消灭。

嘉平二年(250),孙礼去世,谥号为景侯。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礼篇(下)


以孙礼直来直去的性格,加上高平陵事变转年就去世,很可能孙礼至死也没有看出司马懿的真正面目。曹魏中后期开始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只要在朝廷为官,遗世独立是不可能的。孙礼本传多次提及与曹爽的矛盾,对司马懿的信任,所以孙礼选择哪一边毋庸赘言。

不过孙礼从来不是司马懿的心腹,他选择司马懿是从曹魏国家的利弊出发,并非为帮助司马懿夺权。就凭孙礼对曹爽胡作非为的强烈反感态度,司马懿也不会与孙礼走得太近。而且即使贵为三公,孙礼的封邑竟然只有区区一百户,可见司马懿对孙礼只是利用而已。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孙礼始终对曹魏保持忠诚,是曹魏中后期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才,可惜长期被曹爽打压,才华未能完全施展。

孙礼也许还是幸运的,因为他去世得早,没有见到司马懿专权后曹魏内部发生的多次动荡,而忠于曹魏的力量同归附司马氏的力量之间,还爆发了多次冲突。接下来要讲的曹魏将领,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同室操戈的问题。

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