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目前,我國已有3.3億高血壓患者,血壓過高,不僅會引起頭暈、頭痛等症狀,而且幾乎一半的因心腦血管致死的人群中,都與血壓過高有關。於是,在人們眼中,高血壓就像“洪水猛獸”,只要血壓超過120/80mmHg(健康成人的理想血壓),就希望趕緊將它降下來。但120/80mmHg這個標準真的適合所有人嗎?其實不然。

一項發表在《年齡與老齡化》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收縮壓<130mmHg,與75歲及以上人群死亡率增加相關,這在“體質虛弱”的老年人中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75歲及以上,無論是健康群體還是體質虛弱者,血壓保持在“理想範圍”反而增加死亡風險。為什麼120/80mmHg的標準對這些人群不合適?他們又該把血壓控制在什麼範圍?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1,老年人,尤其是體質虛弱者,血壓偏低增加死亡風險

既然體質虛弱的人群比健康人群的風險係數更大,那麼老年人該如何評判自己是否為健康人群和虛弱人群?研究團隊也根據臨床體徵、疾病、異常的檢查結果等36項缺陷,將老人的身體狀態分成了4個等級。

1,自測體質健康程度

◎健康:無長期症狀或症狀得到較好控制,可獨立完成日常活動;

◎輕度虛弱:隨年齡增長逐漸出現行動遲緩,在日常生活中的財務、購物、交通等方面,可能需要幫助;

◎中度虛弱:進行戶外活動有一定困難,可能存在行動方面(如:洗衣服)的問題或需要幫助;

◎重度虛弱:經常需要個人護理,並有長期疾病或多病,部分人群可能存在6~12個月死亡風險。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血壓值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

2,一定範圍內,血壓越低越危險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了75~84歲、85歲及以上兩個年齡段,結果顯示:

①75~84歲的老年人

血壓與全因死亡率曲線呈“U型”。相較於收縮壓在130~139mmHg的人,收縮壓降低10mmHg,健康者死亡率增加11%,體質虛弱者增加17%;收縮壓降低20mmHg,健康者死亡率增加50%,體質虛弱者增加62%。

而收縮壓在130~139mmHg的基礎上,升高10~20mmHg,健康者及體質虛弱者的死亡風險反而降低約5%~16%。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②85歲及以上老人

與收縮壓在130~139mmHg的人相比,隨著收縮壓降低,健康者和體質虛弱者的死亡風險升高15%~50%;而隨著收縮壓升高,死亡風險不僅沒有升高的跡象,反而在血壓達到180mmHg以上時,健康者和體質虛弱者的死亡率都有所下降。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也就是說,血壓理想範圍不能“一刀切”。75歲以上老人,收縮壓低於130mmHg會增加死亡率,適當高點反而可能更安全。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與老年人多樣且複雜的病情等相關。

2,不同人群,控壓標準有差異

血壓升高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不同人群的死亡風險卻有所差異。而高血壓患者控壓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心、腦、腎、血管的併發症,以及死亡風險。

所以,針對不同人群,應該有不同的控壓目標,不能把120/80mmHg作為唯一的理想標準。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就有給出不同人群的血壓參考標準,如下(由於個人情況差異,最好以醫生的建議為準)。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不同人群控壓目標參考表(點擊放大查

3,控制血壓還有2個問題不能忽視

在控制血壓的過程中,不能只看血壓是否符合相應的參考標準,還有兩個問題也不能忽視。

1,壓差過大,心腦血管風險增加

壓差是指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差值,正常情況下,脈壓差應該在30~40mmHg左右。如果數值超過60mmHg,則稱為脈壓差增大(類似於水的漲落幅度大)。

壓差過大會對臟器、血管內膜造成更大的衝擊,加重動脈硬化;而且舒張壓過低,還容易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可能誘發嚴重後果。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有研究發現,脈壓差增大的高血壓患者更易發生心臟疾病或腦血管病:

◎ 脈壓差≥60mmHg的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發生率高達45%;

◎ 脈壓差>67mmHg的患者比脈壓差<54mmHg的患者,心衰風險增加55%;

◎ 脈壓差每增加10mmHg,腦卒中風險增加24%。

脈壓差大的高血壓相對較難治療,因為降低高壓的同時,低壓也會下降。一般可以使用鈣拮抗劑(地平類)、利尿劑,這兩類藥和壓差大的高血壓吻合性更高,都有降壓的作用。用藥要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壓情況遵醫囑逐漸調節劑量。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2,心率過快,死亡風險增加

有研究表明,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重要危險因素,會使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風險顯著增加。高血壓患者心率>85次/分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大增加。

所以高血壓患者控制心率也很重要,我國專家建議,靜息心率(清晨起床前測得的心率,或在安靜環境中休息10~15分鐘後測得的心率)超過80次/分,或24小時平均心率>75次/分,均需要考慮降低心率。

降低心率通常首選生活方式干預,比如有氧運動等,如果生活幹預無效,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β受體阻滯劑藥物。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不同高血壓患者心率控制標準】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單純的高血壓患者將心率控制在60~75次/分是比較合適的。但若合併其他疾病,則標準有所不同:

①高血壓合併心衰,建議心率控制為60~69次/分;

②高血壓合併冠心病,建議心率控制為50~60次/分;

③高血壓合併急性主動脈夾層,建議心率控制為50~60次/分;

④高血壓合併房顫,建議心率控制為< 110次/分。

注意:以上標準僅供參考,具體應將心率控制在什麼範圍,需由醫生裁定。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4,3個控壓誤區,千萬別中招

日常用藥控血壓,以下幾個誤區一定要注意避免。

1,用藥越多,副作用越大?

部分高血壓患者需要聯合用藥,也就是得吃兩種及以上藥物,因此會擔心是不是副作用也更大了。但事實上,高血壓患者中,服藥出現副作用的情況少之又少,而且某些藥物聯合使用時,還可抵消部分副作用。

比如:開始服用硝苯地平類藥可能會出現降壓後頭痛、臉紅、心跳加快的症狀;而β受體阻滯劑就可以抑制這些不良反應。

所以,如果服藥期間沒有出現副作用,說明藥物適用,可以放心;如果出現了副作用,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2,降壓藥含服效果好?

現在絕大部分高血壓藥是緩釋片、控釋片,其進入胃腸道後會被消化液消化,再慢慢釋放,達到長期穩定的控壓效果。

通常,慢性高血壓患者都應口服高血壓藥,更有利於保持血壓平穩;而在緊急情況下,比如血壓特別高的時候,可以舌下含服。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3,血壓達標就可以停藥?

很多人吃完降壓藥,發現血壓達標了,就想停藥,等血壓什麼時候不正常了再吃。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隨意停藥會使血壓處於大幅波動之中,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而且血壓高低有季節性。比如夏季溫度高,出汗多,水分、鹽分丟失較多,血容量和血管緊張度降低,加之體表血管阻力下降,血壓就會有所降低。但這未必代表血壓真的控制好了。是否可以停藥或減藥,都應以醫囑為準。

警惕!這類人血壓正常反而增加死亡率,滿足這個標準更安全!

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將血壓控制在合理範圍,不僅能降低心腦血管風險,對整個機體的健康也尤為重要。除了用藥,大醫生也給大家推薦“10道降壓菜”,只用簡單的食材,就能起到輔助控血壓、護血管、補蛋白、潤腸通便……的功效,控好血壓更輕鬆~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