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科舉制並稱中國古代三大人才制度,誕生於三國曹魏。曹魏創始人曹操根據實際採取唯才是舉的原則,與士族十分僵化,沒有獲得真正支持;曹丕即位後,採用大族子弟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對士族予以傾斜,隨後得以篡漢稱帝。

在宗族、士族與寒族三方角力的過程,正像魏蜀吳三國鼎立一樣,任何失衡都對導致局面的重構。曹魏政權既沒有真正信任士族,士族也沒有真心效忠曹魏,隨後司馬氏家族崛起,與曹氏家族展開激烈的權力鬥爭,士族在此過程中逐漸將選票投給司馬氏,最終擁護司馬炎建立晉朝,進而重新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建立了更加強大的門閥士族。

東漢察舉制失效,推高士族地位

漢朝以來,逐漸改變先秦世卿世祿的舉才制度,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察舉制,將其作為朝廷選拔各類官員及所需人才的主要方法。察舉制包括歲科和特科,其中歲科包括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依託完善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使政府得以選拔合格的人才,既保證了政府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對公平的前提下提供了上行通道。

然而,到了東漢中後期,察舉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加上朝廷政令不通、任人唯親,逐漸被高門大族把控,成為扶持勢力、鞏固利益的工具。最終,寒門子弟基本被限制在社會低層,通過察舉選的高門大族子弟缺才少德,甚至出現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象,這也是漢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東漢十二州

在這種社會結構下,高門大族成為察舉制的既得利益者,牢牢把控著上層政治資源社會上出現累世公卿的家族,如弘農楊氏四世四公、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成為漢王朝一個個擁有獨立勢力和利益訴求的勢力,同時又通過聯姻等方式成為外戚,如梁氏、竇氏、何氏等,代行皇權甚至擅自廢立。皇帝迫不得已,又藉助宦官制衡甚至消滅外戚,宦官、外戚輪流掌權。

以士族大夫為主體的外朝官員與兩派展開激烈鬥爭,一方面導致數次黨錮之禍,損失巨大,但自身的聲望日漸高漲,社會影響範圍極廣;另一方面漢末朝局嚴重不穩定,藉助邊將董卓平定,卻引狼入室,將東漢王朝推入深淵。

曹操重用宗族、寒族,制衡士族失敗

  • 曹操不被士族認可

前面我們說到,漢末宦官與士大夫勢同水火,尤其是數次黨錮之禍,加劇了兩者的對立和衝突。而最先救漢獻帝於水火的曹操,雖然抱著劉協這塊金元寶,但仍難得到士族的支持。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義子,這身份讓有些士族直接拒絕他的徵辟,還成為其他諸侯攻擊他的藉口之一。

比如,袁紹出兵曹操時,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說曹操“贅閹遺醜”,據說讓曹操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停了。而曹操擔任丞相後,以司空府名義徵辟司馬懿,他嫌棄曹操身份,以患風痺為由拒絕,使曹操十分不滿。而荀彧、郭嘉、許攸、崔琰、董昭等謀士也是先去投奔四世三公的袁紹,見他能力不行或是失敗後才轉投曹操,可見曹操在創業初期確實不是士族的第一選擇。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曹操

  • 曹操制衡士族失敗

曹操面對這種局面,雖然仍然與世家大族保持合作,但採取多方面渠道解決人才問題,一方面大力任用曹氏、夏侯氏宗族子弟,如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及夏侯淵、夏侯惇等,尤其是軍權和核心部隊;另一方面打破漢朝察舉制那一套用人制度,按照“唯才是舉”的原則,大力使用那些才能突出但家世不顯,或為人有瑕疵的人士,將他們作為真正的心腹對待,幫助自己建功立業,如郭嘉、田疇、典韋等。

同時,曹操三次頒佈《招賢令》,不侷限道德、家世,從而羅致更多有才能的底層人士,進入統治階層,同時改變漢末寬鬆的執法傳統,加強田地清查和屯田,這無疑損害了士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利益,引發他們的不滿。尤其是曹操擔任丞相乃至魏王后,雙方關於扶漢、篡漢問題,發生比較大的爭議和矛盾,一度逼令荀彧、崔琰這等位高權重的世家大族自殺,但仍沒有根本問題,曹操也無法真的大開殺戒,只能感慨

“若天命在孤,吾為周文王矣”

曹丕與士族交易,未獲真心歸順

  • 曹丕與士族交易稱帝

士族在與曹操對立的同時,並沒有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而是瞄準曹操的下一代曹丕、曹植開始投資。最終,曹丕戰勝曹植成為魏王世子,這中間司馬懿、崔琰、陳群等士族子弟都是出了大力,最終也獲得豐厚的回報。

曹丕即位魏王后,改變了曹操對士族的態度和方法,著手調整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結構,一是廢除中常侍、小黃門等親信宦官,改由文人擔任,嚴禁宦官干政;二是禁止後宮干政,禁止後宮家族參與輔政;三是限制同宗藩王封地和自由,剝奪他們的治理權和軍權。

縱觀中國古代,君權的實現主要通過宗室、外戚、宦官和朝臣,曹丕一下子把前三種渠道全部封死,只能依靠朝臣,而士族在朝臣中佔據絕大勢力。這意味著曹丕通過自廢武功,來爭取士族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默契的開展合作,於次年便推動曹丕篡漢稱帝。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魏文帝曹丕

  • 曹丕交易留下重大隱患

曹丕稱帝后繼續投桃報李,一方面大封群臣,尤其是有擁立之功的士族子弟,另一方面對於陳群所提的九品官人法全面推行實施,進一步照顧士族的利益。九品官人法,也稱九品中正制,是考慮漢末人口流動頻繁、地方政權割據,結合實際實行的選才辦法,其中郡裡設小中正,州里設大中正,每年依據輿論品評,按人口比例察舉人才並上報朝廷。這與之前曹操所執行的政策相比,無疑為士族大開綠燈,因為當前朝局已由士族掌握,按照這套體系走下去,士族的利益必定能得到保障,曹丕和士族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九品中正制

然而,九品官人法的初衷在執行過程中很快走樣,和察舉制一樣再次成為士族控制和壟斷統治權力的工具,通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選官,最終成為連皇室都難以匹敵的門閥士族。這是在位僅僅七年的曹丕難以預料和體會的,卻給曹魏政權留下了巨大的制度疏漏。

士族與曹魏決裂,幫助司馬氏篡位

  • 曹魏朝局改變,士族利益再次受損

魏明帝曹睿即位後,有感於士族勢力對君權的侵佔,再次採用曹操重用宗室的策略,大封諸侯藩王,抗衡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群體。尤其是臨終時,原計劃四位顧命大臣全部為曹氏宗族,最終不得不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

這種策略本身沒有問題,但執行的人有問題,曹氏宗族已失去第一代曹氏的睿智、血性和果敢,對待司馬懿這種老狐狸缺乏經驗、喪失警惕。曹爽為曹真之後,接受遺命後,將司馬懿踢出權力中心獨領大權,之後任用浮華之徒和同族宗親,排斥打擊異己,甚至僭越皇帝,引得士族離心。

  • 士族支持司馬氏作為新的代理人

而司馬懿在韜光養晦、騙取曹爽信任後,在自家勢力和朝臣默認、支持下,乘機發動高平陵之變,隨後誅殺曹爽三族,前後牽連達五千餘人,並將曹氏宗族集中看管,從而徹底清除了曹氏宗族在朝中的勢力,完全控制曹魏政權,隨後又將其餘曹氏宗親集中看管,避免新的不穩定因素。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高平陵之變


同時,迅速平定淮南三叛,即公元251年王凌、公元255年文欽與毌丘儉、公元258年諸葛誕在淮南地區的叛亂,徹底消滅了曹魏宗室控制和影響的武裝力量。

至此,曹魏政權已名存實亡,新即位的曹髦不甘司馬氏的控制,親自率兵征討司馬昭,結果被弒殺。司馬氏繼續沿用九品官人之法,選任士族名士,士族見機行事,紛紛轉投司馬氏門下。最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作為士族新的代理人,於公元265年篡魏稱帝,建立晉朝。

曹操發求賢令,曹丕定九品中正制,卻都沒在士族權力遊戲中取勝

司馬炎

【結語】權力的遊戲沒有永遠的贏家,但玩家可以最大避免損失。世家大族在我國古代扮演著重要角色,亂世之中投資十分慎重,甚至是多方下注,不管是誰坐莊,自己利益都可以保障。士族在東漢時期已尾大不掉,曹操意圖以個人之力改變政治結構的努力失敗,曹丕被迫向士族低頭,但有新的合適代理人出現時,士族們還是毅然轉投司馬氏,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在新政權中繼續新一段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