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裡,值得一讀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漆園吏。莊子與老子同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並稱“老莊”。唐玄宗時,封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一書為《南華真經》。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裡,值得一讀

莊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又有發展變化。在哲學觀方面,莊子崇尚自然,主張天道無為,否定人對自然界的作用,強調順應天命;在認識論方面,有突出的虛無主義傾向;在政治觀方面,雖然宣揚“無所用天下為”之出世學說,其實心繫天下,並未忘懷政治,只是因厭恨現實政治而選擇了消極逃避的道路;在理想人生的追求方面,強調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其中也潛藏著恥於同流合汙的心態。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裡,值得一讀

古人其實對莊子很是情有獨鍾,因為莊子能夠消解心靈的憂慮。古人不懂道家,做事經常碰壁,碰了一鼻子老灰,心情可想那是要多鬱悶有多鬱悶,一看莊子,就如同多年的被堵住的任督二脈忽然被打通了一樣,頓時是暢快無比,而且越讀是越愛讀。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裡,值得一讀

有一個寓言故事,在《莊子》一書中出現了兩次。一處在《大宗師》篇;另一處在《天運》篇,詳細記載了老聃講這個寓言的前因後果。老聃給孔子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老聃將“相濡以沫”的“仁義”教化,比喻為“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人已經逃走,才敲打著鑼鼓去尋找,不亦晚乎?

聽了老子關於“相忘於江湖”的生存理念,孔子驚羨得“口張而不能嗋”;回到住處,連續三天不說話。

莊子對於人生的全部智慧,都濃縮在這句話裡,值得一讀

寓言中包含兩種場景,展示了兩種不同的生存理念。前一場景是兩條魚在泉水乾涸成為陸地的情況下,各自以口中的溼氣和涎沫滋潤對方,以延續對方的生命。當滅頂之災來臨之際,將僅有的一線生機留給他人,人與人之間的“仁義”關懷到了極致;後一場景是兩條魚生活在江湖之中,從不會想到用自己口中的溼氣和涎沫去滋潤對方。當生活在最適合生存的環境裡,不存在任何生存危機的狀態下,人們就會忘掉相互之間的“仁義”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