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的歷史起源

“餃子”的歷史起源

通常餃子也叫水餃。現實生活中,不論賓朋宴客,還是街頭巷尾,都少不了餃子的身影;吃餃子成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這也是小編不到春節寫餃子的緣故,因為餃子不僅省時省事,還皮薄餡嫩,味道鮮美,不僅如此,餃子的製作原料、素種不受任何限制;蒸、煮、煎、燉方法甚多,而且營養很小流失,它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更符合咱中國人講究的“色香味美”的飲食文化。

“餃子”的歷史起源

網友們,不妨出差旅遊,走遍中國的大小城鎮看一看,各地餃子品牌甚多,如:蝦餃、鍋貼餃、蟹黃蒸餃、高湯小餃、老邊餃子、鍾水餃等等,都是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青睞的好水餃子。

餃子的歷史起源和餃子的現代發展

“餃子”的歷史起源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餃子在其漫長歲月的發展中,名目繁多而並不單一,古時候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餃子的之說。三國時期稱作餃子為“月牙餛飩”,在南北朝時期稱餃子為“餛飩”,唐代的時候稱為“偃月形餛飩”,在宋代的時候稱餃子為“角子”,在元代的時候稱之為“扁食”;而在清朝時候被稱為“餃子”。其實,餃子的最先記載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

“餃子”的歷史起源

醫聖張仲景用餃子為百姓治病

在當時,餃子是用來當藥用的,張仲景用小麥磨面,加水和麵,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物用來百姓治人病,像用麵皮包羊肉、胡椒等,為凍傷耳朵的百姓治療凍瘡。還有一個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水餃的跡象在東夷地區薛國(今日的山東滕州市轄區)墓葬中發現,這充分地說明了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獨具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餃子”的歷史起源

宋代時期吃年夜飯

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到了少數民族的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後,也很快受到了蒙古豪爽奔放的性格的影響。餃子在蒙古語中的讀音類似於“匾食”。餃子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的樣子。隨著蒙國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就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品種的餃子。蒙古帝國給中國餃子向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明代的書籍資料上也證實了這點。

“餃子”的歷史起源

清朝時期包餃子

餃子到了清朝的時候,吃餃子要在年三十晚上的子時以前,就是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時再吃,這個時間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為“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寓意。

“餃子”的歷史起源

百姓包餃子的喜悅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美食,也是咱中國人在春節的時候,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百姓們的歡迎和青睞。民間也有不少的讚美語言,如“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我國很多地區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不能代替的美味佳餚。

“餃子”的歷史起源

闔家歡樂包餃子

另外,我們日常出門前吃餃子是期盼平安的意思,具體地講就是取平安歸來之意。我國大部分地區有一種良好的風俗,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迎親待友的時候,總要包上一頓餃子吃。特別是年夜飯更少不了餃子,全家人給老人拜年後而相互拜年,然後便圍坐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的趣聞,一年的收成等無所不談,時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含飴弄孫之事和其樂無窮之意...;

“餃子”的歷史起源

“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餃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最後讓我們自豪地吶喊:“餃子餃子!文化的餃子,傳承的餃子”,吃餃子,已不僅僅是中國的餃子更是世界的美食,它更是中華美食的傳承代表作。水餃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部分的組成,無不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而在當今,更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共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