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上次我們分析了全球免疫治療癌症市場的發展前景,今天我們來了解國內外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進程,對比國內外免疫治療市場佈局情況,展望免疫治療未來。

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研究情況

近幾年來,全球免疫療法臨床試驗研究迅速鋪開,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細胞療法進展發展最快,已完成多項臨床試驗研究,隨著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的療效取得較好結果,近年全球上市產品的增速明顯加快。目前獲得FDA 獲批上市的免疫檢查點阻斷藥物分別有Yervoy、Keytruda、Opdivo、Tecentriq、Bavencio、Imfinzi,除了Yervoy以CTLA-4為靶點,其他均以PD-1/PD-L1為靶點,其中Opdivo和Keytruda於2018年在中國獲批上市。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使用PD-1/PD-L1單抗為靶點的國內患者臨床數據顯示,其客觀緩解率(ORR)和無進展生存期(PFS)均明顯優於使用傳統藥物治療。而對比Opdivo和Keytruda兩種PD-1藥物,大部分適應症中的緩解率表現相近,但Keytruda在非小細胞癌中應答率較高,Opdivo在胃癌和頭頸鱗癌中使用效果更好。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治療癌症方面療效好、副作用小、精準度高、有效時間長等優勢,因此作為廣譜抗癌藥物,市場需求量巨大。Opdivo和Keytruda均於2014年被FDA獲批上市,自上市以來全球銷量額CAGR分別為78.3%和88.8%,其中,2015-2017年Opdivo全球銷售額分別為9.42億、37.74億、49.48億美元,Keytruda全球銷量分別為5.66億、14.02億、39.09億美元。

Opdivo和Keytruda在中國上市第一個月銷售額就分別達1.9億元和1.5億元。Tecentriq於2016年上市,僅三個季度銷售額就達1.6億美元,而以CTLA-4為靶點的阻斷劑Yervoy上市後銷售額相較PD-1藥物增長平緩。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雖然PD-1單抗對腫瘤效果明顯好於傳統治療,但患者在單藥治療治療應答有限,目前各大製藥企業開始佈局針對多種適應症展開與單抗、化藥、小分子靶向藥聯合用藥治療臨床試驗,並有效的提升了應答率和療效。

分析我國免疫療法與國外差距

我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研發相較於國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我國企業PD-1/PD-L1藥物研發數量與研發底蘊深厚的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但國內製藥企業研發的PD-1類藥物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與上市藥物不相上下,在我國藥企研發的PD-1/PD-L1 藥物I 期臨床試驗中治療效果部分適應症可達55%。此外,我國各大製藥公司也開始正積極佈局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

目前全球細胞療法領域治療藥物仍處研發研究階段,前尚未形成鮮明格局,全球細胞療法領域研究仍在競爭發展時期。根據紐約癌症研究所統計,目前全球正在進行的免疫細胞療法研發共753項,其中378項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其中基因修飾T細胞臨床試驗表現良好,CAR-T和TCR-T療法分別有404項、80項,分別約佔總量的63.65%、10.62%。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隨著臨床研究數量的不斷增加,不同免疫檢查點抑制藥物對不同患者的療效不同,很多PD-L1表達量較高的患者臨床治療仍然無應答,為提高治療效率,或將通過檢測對應指標,增加該類藥物的應答率,實行聯合治療。

例如:在近期的非小細胞癌晚期患者的臨床結果表明,聯合治療相較於單獨使用化療藥物,患者的客觀緩解率提高了17pct,無進展生存期從5.5個月延長至7個月,療效顯著提升。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免疫細胞治療將降低成本並進一步覆蓋實體瘤,通過大規模生產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和治療費用,並縮短製備時間。

例如:諾華的CAR-T因個體化藥物,每個患者使用則需要單獨生產,製備過程複雜且要求較高,浪費大量的人力和運營成本,因此生產成本約5萬美元,法國Cellectis公司研發的通用型CAR-T,單個供體的T細胞可供高達500例患者的治療使用,費用約諾華的1/4。

對比中美免疫療法進程

據悉,中、美兩個國研究的CAR-T療法項目約佔全球研究CAR-T療法項目約80%,且從從各國的CAR-T和TCR-T療法的臨床研究數量來看,中、美兩個研究進程相當。但從上市藥物數量來看,美國處於領先地位,FDA於2017年批准了諾華的Kymriah和凱特藥業的Yescarta兩款CAR-T產品上市,並用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全球CAR-T臨床研究從2008年正式起步,2013年進入全面爆發階段。美國在2013-2014年翻倍式增長,其他時間增長相對平穩。雖然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極快,從2015-2016年新增53項,約為美國的2倍。在研CAR-T項目涉及的靶點在47個以上,此前FDA獲批的Kymriah和Yescarta兩款藥物是以以CD19為靶點,中國在研的CAR-T療法有約30%是以CD19為靶向,且全球在研的CAR-T療法多傾向於血液腫瘤方面的治療。

在中、美兩國研究CAR-T療法的試驗靶點上科研進程相近,在血液瘤的靶點也均以CD19、CD22、CD30、BCMA研究為主。而在實體瘤靶點研究方面,美國靶點的創新更多是基於將已知的成熟靶點嫁接與CAR-T,整體來看,中、美兩國細胞治療研究主要集中於血液腫瘤。


對比美國免疫療法 我國與全球差距有多大


免疫細胞療法監督規則和審批流程與一般藥物有所不同。受2016年“魏則西”事件影響,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有所停滯,規定其只能用於臨床研究,但長遠來看,政策的逐步完善將利好行業發展,目前藥審部門已將CAR-T療法列入優先審評。在政策驅動下,目前免疫治療藥物中CAR-T療法和PD-1單抗藥物的進展加快,臨床審批獲得受理的細胞治療產品多達25項,PD-1/PD-L1單抗研發多達16個。

雖然免疫療法開啟腫瘤治療新紀元,但目前免疫療法治療癌症還處於技術研究發展階段,未來仍有更多的問題去待解決,隨著醫藥科研人員對免疫療法現存問題的不斷改善與研究突破,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免疫藥物上市,且隨患者需求不斷提升未來免疫治療市場潛力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