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近代發生的百年屈辱,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痛,但我們在回顧歷史時,不由的會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明朝延續了下來,還會發生百年屈辱嗎?

晚明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留下這麼一段話,內容顛覆傳統認知,或許給出了上述問題的答案!

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從1840年爆發鴉片戰爭,到1912年清帝遜位,中間一共有72年時間,但絕大多數時間中,中國社會各界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美夢之中,拒絕改變拒絕接觸西方,面對洋人、火車、電報等新事物時的恐慌、敵視、愚昧表現,令人不可思議,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難道明朝中國人也這麼保守麻木?

其實,晚明文人士大夫包括官員,心態非常開放,好奇心強烈的甚至讓人驚訝。

《利瑪竇中國札記》:有些人是他認識的,有很多他根本不認識,來信詢問有關基督教教義的各種問題、有關向偶像獻祭的人的信仰以及他所刊行的著作裡的一些章節。

利瑪竇在書中記述了中國人的強烈“好奇心”,“好像發了狂”,來訪者絡繹不絕,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不能和他見面的人則通過書信來往,他收到很多信件,認識的不認識的,與他討論各方面的話題,渴望獲得新知識。

傳統認為,明朝文人依然沉醉於天朝上國,只是極少數人願意與傳教士交往,但利瑪竇的札記顯然顛覆傳統認知。統計顯示,利瑪竇書籍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明朝人,至少有137個。這是直接提到的,沒有提及的或更多。

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1592年,利瑪竇來到江西之後,立即為江西文人包圍,成為爭相交往的對象。

《利氏致澳門孟三德神父書》:在這座城市裡......眾人都好奇的想見我一面,有這麼多群眾來看望,還有重要的文人與要人(官員),真使我興奮異常。

來訪者絡繹不絕,會不會只是看一看洋人,俗話叫“看稀奇”?還真不是,因為不少士子要求拜利瑪竇為師,請他傳授西方學問,以至利瑪竇疲於應付。而且,當時白鹿洞書院的院長章潢獲悉利瑪竇在南昌,甚至邀請他到書院講學。後來,江西藩王樂安王、建安王還曾邀請利瑪竇家中作客,詢問歐洲一些事宜。

1598年,利瑪竇來到南京,引起了更大的旋風,因為南京是明朝文化中心。《利氏致高斯塔神父書》中記載,“中國人來拜訪我,有些人好像發了狂,爭先恐後,絡繹不絕.....有的要學數學,有的對倫理科學感興趣”。

1601年,利瑪竇到了北京,依然大受歡迎,甚至一個叫張養默的年輕官員,甚至直接拜利瑪竇為師,經常以“畢達哥拉斯的一句格言‘老師這樣說的’為座右銘”。

總之,從南到北,明朝人不僅沒有拒絕利瑪竇的西學,反而發狂的追求,只是對其天主教不以為然。

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明朝人對西學的好奇,還體現在官方與民間熱情的翻譯和印刷西學著作上。

1605年的《利氏致高斯塔神父書》:前幾年曾給您寄《世界地圖》,是中文在北京印刷的.....已先後印刷十次以上,很多人希望佔有一張,爭相購置。1608年的《利氏致羅馬總會長神父書》:今年初,我曾把大張《世界地圖》呈獻給中國皇帝(萬曆),皇帝非常高興,便命工匠照我呈獻的地圖刻版,不久便印了不少張,很多殿中都掛起了《世界地圖》。

可見,不僅民間文人歡迎西學,而且萬曆皇帝也對此頗感興趣。

當時,除了神學書籍之外,利瑪竇的其他西學,都能吸引明朝文人的興趣,甚至利瑪竇的很多書籍,明朝文人主動印刷傳播,比如為利瑪竇贏得巨大聲譽的第一部哲理書《交友論》,就曾被反覆印刷。

除了利瑪竇的書籍之外,其他傳教士的非傳教內容的西學書籍也很受歡迎,比如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翻譯的《職方外紀》,就引起了明朝文人的熱情。令人遺憾的是,這本書中提到了歐洲的眾多主要國家,竟然連烏克蘭、斯堪的納維亞諸國與希臘等包括了,但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道光和官員等卻連英國在哪都不知道!

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在這種瘋狂的學習之中,中國和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萊布尼茨1697年在《中國近事》序言說,“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高下,雙方處於對等的較量中”。

其實,即便明朝與歐洲有一些差距,關係也不大,原因很簡單,明人並沒有自恃天朝而盲目自大,明朝文人有好奇心,更有追趕的雄心。

一,在和葡萄牙、荷蘭等殖民者的交戰中,明人認識到只有加強武器裝備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門,因此熱心學習、引進西方的火器,並迅速縮小了雙方的差距。與葡萄牙的屯門海戰中,汪鋐第一個提出“師夷制夷”,引進葡萄牙大炮,最終打敗了葡萄牙艦隊。

二,在與西方傳教士交往過程中,明朝人認識到了自身不足落後。1629年,徐光啟給崇禎皇帝的奏摺中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可見,當時不少文人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方案,這才是開放的態度。

利瑪竇留下一段話,顛覆傳統認知:明朝不亡,中國近代不會受辱?

可見,如果明朝延續下來,在好奇心和趕超心的驅動之下,中西方差距至少應該不會太大,而以中國的龐大體量,歐洲人想要入侵中國,帶來百年屈辱,幾乎就是天方夜譚。甚至,以中國的體量,在18、19世紀只要進行一定的工業革命,只會讓西方恐懼吧。

其實,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海國圖志》在中日的命運,充分說明了明朝延續下來只會更強。明治維新前後,鄰國日本如飢似渴的想要了解學習西方,與晚明中國對待西方的態度一樣。《海國圖志》在清朝滯銷,根本就賣不出去,但拉到日本之後卻立即脫銷,幾次加版印刷都不夠賣,猶如明末利瑪竇的書籍一般熱銷。最終戰爭結果說明一切,小國日本擊敗大國中國。

當然,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多方面原因構成,如果明朝不亡延續了下來,是否真能避免百年屈辱,還存在其他多方面問題,但開放心態、好奇心等卻是重要原因,至少不會讓中國閉上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