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始皇帝駕崩時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怎知遺詔被篡改?

對於歷史,無可置疑的內容,其實只有那些人所共知的基本的事實;至於細節,通常都是各種羅生門。

對於秦始皇死後的事,人所共知的內容,只有胡亥繼承了皇位、長子扶蘇被清理出局。至於具體細節,不同的當事人,肯定有不同的記述。

始皇帝駕崩時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怎知遺詔被篡改?

胡亥、趙高、李斯篡改遺詔的說法,之所以會得到大家普遍認可,主要是因為這種說法,最符合反秦力量的利益,因為只有如此,反秦力量才能否定胡亥、李斯、趙高統治的合法性。事實上,陳勝起兵叛亂時,就是使用的這種說詞。[注]

[注]: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胡亥控制了局勢,再三世四世的傳承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那我們翻開歷史書,估計都會承認胡亥是合法上位的。

許多人喜歡說史料。但是他們恐怕連什麼是史料,也沒有弄清楚。

始皇帝駕崩時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怎知遺詔被篡改?

最簡單而言,《史記》中記載的趙高在密室中勸說胡亥的話;以及趙高在密室中勸說李斯的內容,被寫得活靈活現,如同現場監控制錄相被調出。這種內容可以肯定的說,它就是太史公腦補出來的。因為這種高度機密的內容,除了當事人趙高、胡亥、李斯之外,不會再有人知道,而這三個人顯然不可能會承認有這種事實的。

這就好像,現代有歷史學者寫民國曆史時,寫出這種內容,誰也得說,這就是腦補歷史。

始皇帝駕崩時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怎知遺詔被篡改?

當時歷史無可置疑的事實,只有一人,那就是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繼位,長子扶蘇隨後被殺了。至於這裡面經過了一系列怎樣的密謀,那都是人們腦補罷了。

許多人也許會說,如果沒有陰謀,秦始皇怎麼可能讓幼子繼位呢?

問題是,漢武帝死的時候,有兩個成年的兒子(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但是漢武帝就是讓8歲的小兒子弗陵繼承皇位。

我們誰也不能說,漢武帝智力有問題吧!我們誰也不能說,漢昭帝繼位,是霍光篡改遺詔吧!

既然漢武帝死的時候,不讓年長的兒子繼承皇位,就讓一個8歲的幼兒繼位。秦皇死的時候,不讓年長的兒子繼承皇位,就讓年幼的胡亥繼承皇位,應該沒有什麼太不可思議的吧!

始皇帝駕崩時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場,後人怎知遺詔被篡改?

有優秀的成年兒子,卻讓幼子上位。這種事,用英雄史觀去看,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但是用群眾史觀去看,這太平常了。

因為深入思考歷史,我們會發現帝國的成敗興衰,與統治者年紀大小、能力強弱並無必然聯繫。因為歷史是眾多利益集團共同推動的;在特定的時候,許多一世之雄主,都會放著成年的兒子不用,而讓年幼的兒子繼承皇位。

趙武靈王有年長的兒子,卻讓幼子繼承了皇位;趙惠文王繼承王位時只有10歲。

漢武帝有年長的兒子,卻讓幼子繼承了皇位;漢昭帝繼承皇位時只有8歲。

孫權有年長的兒子,卻讓幼子繼承了皇位。孫亮繼位時只有10歲。

司馬炎的選擇就更誇張了,因為有眾多聰明能幹的兒子,卻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兒子繼承了皇位。

石虎有年長的兒子,卻讓幼子繼承皇位。石世繼承皇位時才10歲。

對於這些統治者的選擇,人們難免會覺得這就是腦殘的行為,因為皇帝的能力事關帝國興衰成敗,放著眾多年長的聰明能幹的兒子,為什麼非要讓讓缺乏行為能力的兒子繼承皇位呢?

尤其是帝國因此混亂不堪時,人們更容易產生這種感覺。

但是不管怎麼說,上面這些事實大約可以證明,一世雄主在特定的時候,放著成年的、聰明能幹的兒子不用,選擇讓年幼的兒子繼承皇位,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當然了,僅憑這個理由證明秦二世上位是絕對合法的,肯定證據不足。但是它顯然證明,秦始皇做出類似的選擇,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胡亥二世三世的傳承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我們看的歷史書,恐怕都得承認他是合法上位的,最多是他上位後,猜忌自己哥哥,把他滅了。

秦末的歷史資料有限,所以這種無頭案,找所謂的史料證明秦二世合法上位,估計是無法做到的。我們看一下滿清雍正皇帝上位的事吧。

以前非常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雍正上位系篡改遺詔。因為滿清資料非常豐富,所以人們自然會發現,相關說法的具體細節,一看就是胡編的。

秦末歷史,最讓人感覺奇怪的事在於。許多絕不可能有爭議的事,在歷史書上卻充滿了爭議。

最經典的就是秦二世的年齡。在《史記》上,有一種說法,胡亥12歲[注];有一種說法,胡亥21歲。[注]

[注]: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史記·秦始皇本紀

[注]: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史記.秦記

關鍵是,圍繞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爭得昏天黑地,卻始終爭論不出個結果;現在是二十一歲的說法,比較佔據主流罷了。

再經典一些的問題就是,趙高是太監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

圍繞這個問題,依然爭得昏天黑地,以前普遍認為趙高是太監,但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趙高不是太監。

胡亥是幼童,還是成年人?趙高是太監,還是正常人?

這怎麼可能存在爭議呢?因為任何一個史官,只要有機會在中央政府工作,都不可能連這種最簡單的事實,也無法辯清楚。問題是,它留給後世的就是一筆糊塗賬。

真正無厘頭的地方在於,前面幾乎是明擺著的事實,我們從史書上都找不到一個無可爭議的答案。而胡亥、趙高兩個人的密室談話,語氣、表情、措詞是什麼,我們卻可以從史書上找到無可爭議的答案。

幸好這是太史公這樣寫歷史,這是眾多歷史大家在這樣寫歷史。如果是某個民科這樣寫歷史,人們肯定會嘲笑他說,你這是在寫歷史、還是在發明歷史、腦補歷史?因為這種東西,你怎麼知道的?

總的來說,對於歷史,無可置疑的內容,大約只是那些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實。

其它內容呢?都是各種羅生門的彙集。換而言之,不同的歷史當事人,記述出來的細節,常常會是天差地別的。

有時候,歷史細節有一個非常統一的說法,並不意味著著它就是歷史的真相,只是因為資料太少了。

表面上,始皇帝的長子扶蘇,是死於趙高、李斯兩個人手裡。實際上,他是死於秦始皇的直屬班底手裡。

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一個弱勢皇子繼承了皇位,那老皇帝的直屬班底,就可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他們的既得利益,就不會因為新皇帝上臺而改變。而一個強勢的皇子繼承了皇位,強勢皇子的嫡系人馬,自然會全面接管老皇帝的直屬班底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秦始皇的直屬班底,絕不會希望公子扶蘇繼承皇位的。

當然了,扶蘇公子之死的主要原因也在這裡;因為真正希望他們死的人,並不是只有李斯、趙高,而秦始皇的整個直屬班底。

現實中的政治鬥爭,那都是無數人參與的事情。誰能讓最多的人站在自己身後,誰才有機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如果最多數人的站在你身後,這裡自然是你說了算。否則,你有多高的職務,有多神聖的地位,也是白搭。

比如,光緒與慈禧相爭。從法理上,你說太后有權,還是皇帝有權?這種論證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一切,就看大家支持哪種說法了。如果大家都支持太后,皇帝只能當傀儡;如果大家支持皇帝,太后就只能回後宮養老了。

我們總認為,胡亥能當皇帝,就是因為趙高、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的結果。

問題是,假如普遍的軍政大佬,都不支持胡亥當皇帝,不要說這一個偽詔了,就算它是真詔,也會很快變成偽詔的。

關於這一點,根本不用看太遠的例子。比如,據說真正的秦始皇遺詔是讓扶蘇繼承皇位,但是因為趙高、李斯不支持他,所以扶蘇就稀裡糊塗的死了。

我在文章中一再重複這樣一個觀點,地位相等的人,誰殺誰也很容易。人們不敢輕易幹這種事,主要是因為殺人容易,想擺平相關的事,就有些困難了。

單憑趙高、李斯兩個人的力量,殺掉扶蘇,並不是難的無法想象(因為只要他們行動迅速,不給其它人有串聯的機會;因為只要扶蘇夠弱智,明明有機會反抗,就是不敢反抗)。

問題是,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大佬支持趙高、李斯。單憑趙高、李斯的力量,想擺平相關的事情,那就難的無法想象了。因為扶蘇死後,眾多大佬打出“趙高篡改遺詔,殺害合法皇位繼承人”的旗號,趙高、李斯能往哪裡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