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 這5句話,寧願爛在肚子裡,也別對孩子說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但是也會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這5句話,寧願爛在肚子裡,也別對孩子說

小編整理了父母最不應該對孩子說的幾句話,這些話一定要爛在肚子裡,千萬不要再對小朋友們說啦!

-1-

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話

“你怎麼總是這樣,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麼這麼膽小呢?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總是這麼馬虎呢?”

“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

家長一旦生氣,就會情不自禁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各種負面詞語當著孩子的面脫口而出。父母可能從未意識到,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就是“標籤效應”。

大人隨隨便便的一句負面評價,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父母嘴裡的那種孩子。

-2-

恐嚇孩子的話

“等你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你再這樣,馬上就滾出去!”

“這是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不聽話,看我怎麼跟你算賬!”

父母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緊張。

此外,這類恐嚇威脅的話,大都是家長一時的氣話,基本上不會真的實行。這樣的話一旦說得多了,孩子就不會再把父母的話當真,降低了家長的威信。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父母以後再教育起來就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

-3-

讓孩子感到內疚的話

“我都是為了你好”

“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一定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

“爸爸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孩子聽到這類的話,壓力會很大,內心會有愧疚感。他們會為了迴避內疚感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努力學習,去取悅、報答父母。

可是,孩子們是因為內疚才去認真做功課,聽父母的話,而不是因為他內心想去做。

這5句話,寧願爛在肚子裡,也別對孩子說

因為內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顯得很乖很聽話,但事實上,他學習、聽話的動機已經不單純了,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為了爸爸媽媽而做出的行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失去自我了。

-4-

敷衍孩子的話

“寶貝,你真棒!”

“我正忙著呢,一會再說。”

“別問我,去問你媽/爸。”

像“你真棒”這樣籠統的誇獎,家長真的是輕車熟路。但是這句話聽上去真的很敷衍啊。

我們都知道誇獎是要講究方法的,誇具體不誇全部,父母應該具體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針對性地誇獎。這樣孩子才會體驗到這樣做的愉快心情,最終會強化這種行為,把好的表現堅持下去。

這5句話,寧願爛在肚子裡,也別對孩子說

當孩子問你問題或者想讓陪伴時,不要以忙為藉口隨便打發孩子。如果總是這樣敷衍孩子,孩子就真的不會來“打擾”你了,你也就真的“清閒”了,這真的是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所以,希望父母能夠認認真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請求每一件事,不要總是敷衍孩子。

-5-

貶低自己或是另一半的話

“爸爸媽媽沒本事……”

“你爸太不像話了,那麼懶,臭襪子到處亂扔。”

“你媽真的是太囉嗦了,煩死了”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自卑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這種自卑感就像是二手菸,強迫孩子吸入,給孩子種下悲觀主義的種子,越來越陷入無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詆譭另一半,說另一半的壞話,會讓孩子左右為難,對父母都不滿。而且還會讓孩子排斥婚姻,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感。

所以,說話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語言傷害你的孩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