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太“丟人”

說起“熊孩子”,人們第一反應就是大吵大鬧、沒素質、喜歡給別人添麻煩,以及他們無能的父母。

沒錯,社會主流思潮認為,只要是孩子犯錯,那就必須有家長的一份責任,甚至有人將過錯完全歸咎於孩子的父母:“教育不到位,孩子才會這麼不懂事。”

子不教,父之過,流傳了幾百年的常識,如今已經開始向另外一個“詭異”的方向發展。

“孩子沒教養,就別領出門”,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丟人

前幾天乘坐地鐵的時候,就遇到類似的一件事情,當時下午2點多,地鐵裡面的乘客都昏昏欲睡。

半路上來一位帶著娃的寶媽,孩子還穿著開襠褲,看樣子也就2-3歲。

小男孩一到車上就開始興奮,又喊又叫,也不知道在樂呵什麼,後來又嚷嚷著要拿手機看動畫片。這也就算了,畢竟是小屁孩,喜歡這些也正常,可問題是,他看視頻是公放的,聲音還非常大。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太“丟人”

沒多久,旁邊小姑娘忍不住了,推了一下那個小男孩,說:“讓你媽媽給你插個耳機再看!”也許是口氣比較衝,孩子一下子就被嚇哭了。

做媽媽的見此情形,連忙將其抱在懷裡哄,“有事好好說,你嚇唬孩子做什麼?”一言不合,二人當場吵了起來。

一對一也許還能不分勝負,可那位母親面對的卻是四五個人。

大家都說她不好,甚至有人大喊:“孩子沒教養,就別領出門,你不煩別人不煩嗎?”我至今還記得那位媽媽努力解釋自己沒帶耳機,最後惱羞成怒臭罵孩子的樣子。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太“丟人”

熊孩子越來越多,怪家長還是怪孩子?

隨著90後這一代人當上父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熊孩子問題”產生質疑,孩子不聽話,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

沒當父母之前,大家在網絡上自然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可有了孩子之後,才真正體會到為人父母的難處:孩子愛鬧是天性,並不受父母控制。

這不是家長教過,孩子就能遵守的事情,“聽話”二字看似簡單,實則成年人都做不到。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問題全部歸咎於孩子,下屬出現問題,上司逃脫不了干係。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媽媽可以試著這樣提高自身掌控力

1)、只要違反約定,就必須接受懲罰

舉個例子: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容易賴著不走,家長不買就哭,嚴重時還滿地打滾。

目前社會上的主流應對措施就兩種:

  • 礙於面子,不好意思面對圍觀人群,於是當場滿足孩子,等寶寶安靜下來之後再進行思想教育。
  • 站在一旁,放任孩子哭鬧,什麼時候不鬧了什麼時候離開,並不會去滿足孩子。

兩種做法各有各的優勢,可它們存在一個共同點,副作用都不小。在這再給大家分享一種辦法,出門之前與孩子約定好出門應有的行為,一旦孩子試圖違反,稍加滿足之後,立馬將其抱回家,原本的計劃全部取消。

相對於買東西,大多數孩子還是更加傾向於在外面玩,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胡鬧會帶來更大損失時,就不會一直鬧騰。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太“丟人”

2)、平日裡樹立權威意識,不要跟孩子交朋友

個人一直很難理解“與孩子交朋友”這個理念,家長就是家長,孩子就是孩子,二者之間的身份差異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成為朋友。

這就好比員工與領導,口號喊得再美好,“我們都是一家人”,可真遇到事情了,老闆永遠不可能,也不應該全心全意為員工著想,這無關對錯,雙方的理念與目標從來都一樣。

家長平日裡一定要注意樹立權威意識,小事情可以讓孩子糊弄,但只要臉色冷下來,孩子就應該害怕。

要是做不到這一點,等孩子叛逆期到來時,家長早晚要瘋。

3)、該下狠手時,就別輕易動搖

人們一直在批判“棍棒教育”的底劣性,以至於到了今天,打孩子成為一件絕對錯誤的事情。

並且這種“錯誤”正在不斷被放大,以至於該打的時候不能打,不該的時候也不能打。

“棍棒教育”與“家暴”不是一回事兒,希望大家能意識到這一點。

面對孩子的“熊性行為”,掌控力不足的媽媽,才會嫌娃太“丟人”

“熊孩子”固然討厭,但有些時候,大家也許應該冷靜下來,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大加指責的行為,是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表現?

寶媽們,你們對自己的孩子有“掌控力”嗎?

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風險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