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通過向善的行為,完成我們的生命

錢穆:通過向善的行為,完成我們的生命

孔子之後,孟子發明了“人性善”的理論。他說,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們可以用孟子的理論,來解釋叔孫穆子的“三不朽”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為何要為別人立德、立功、立言呢?這已顯然不是一種個人主義了。但縱使別人心裡常有了你的德、功、言,這於你究有何關係呢?我們若用孟子的話來回答此問題,正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願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樂與滿足。

而且向善既是人類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別人心裡的共鳴。你為人立德、立功、立言,別人必然會接受你、瞭解你,而且追隨你、模仿你。

我們試問:除卻我們的行為,還在哪裡去找我們的生命呢?行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為消失了,便是生命沒有了。

我們只有“向善”的行為,才能把握到人類“天性”之共同趨向,而可以長久地存在。我們也只有這一種生命,決不會白浪費、白犧牲,將會在別人的生命裡永遠共鳴、永遠復活。

身體不是我們的生命,身體只是拿來表現我們生命的一項工具。“身體”僅是一件東西,“生命”則是一些行為,行為一定要有目的,有對象。我們憑藉了身體這項工具,來表現行為,完成我們的生命。

選自《中國歷史精神》,錢穆先生著,九州出版社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