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公司死於開會


大多數公司死於開會

大多數公司的會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我會經過碰到一些作為企業高管的朋友來交流,往往一開始溝通的話題是:戰略、流程、組織框架。

聊到最後,對方會自己突然明白一件事:原來我不明白的是會議怎麼開這件“小事”。

有一次的經歷更有趣:我給對方的小團隊做一次閉門分享,分享的結果是,一小時後,我把對方要推進事情的任務、時間、人員順帶著也在白板上佈置完了。

這支小團隊馬上明白了一個道理:會議的結束是行動的開始。這和長期以來他們所理解的會議不太一樣。

所以企業組織工作當中,總是這種“小事”見真章。

也就是局座張召忠一再引用的話:“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

有些時候,我並不太著意去分享一些討巧又討喜的內容。

相反,我願意留下一些歷史性的職場科普,供真正需要的人、遇到問題的人接收、產生效果,乃至批判都沒有關係,只要它真的有用。

會議結束是行動的開始


說回開會。

我特別擔心的一個場景是,公司領導遇到了管理難題——比如不知道如何改變會議開了沒用的問題,於是瞄準大公司的各種成功經驗,然後豪氣干雲的照搬。比如我就看到過這樣的提問:

三星高效會議原則,適不適合寫入自己公司的會議管理制度?

提問者說,公司領導強力要求公司的會議制度寫入“三星”公司高效會議的九項原則和三個公式。


九項原則:

01.凡是會議,必先準備;

02.凡是參會,必先訓練;

03.凡是會議,必有紀律;

04.凡是會議,必有主題;

05.凡是主題,必有議程;

06.凡是議程,必有決議;

07.凡是決議,必有跟蹤;

08.凡是追蹤,必有結果;

09.凡是結果,必有責任;


三個公式:

01.開會+不落實=零;

02.佈置工作+不檢查=零;

03.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


我之所以會很擔心這麼做,原因在於我見過很多公司管理者照搬了之後,問題更多,矛盾更強。

當然,從好處想,可以理解為是有了抓手之後,矛盾開始暴露。這是好事。實際情況是,只有這幾個原則和公式,遠遠不是真章。

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經營特點,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會議風格和原則。

比如我所服務過的一家公司,在詮釋會議的本質時,就很簡練:工作分為三個層次:預計、實際、差距。

預計就是計劃,實際就是運營,計劃和運營有差距了怎麼辦?

開會找差距。讓業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合一,甚至超越時間和空間。

所以我們會認為會議的任務很簡單:就是找到差距,然後給出解決方案,用PDCA去循環。

大多數公司死於開會

如果用PDCA理論去套用理解,會議就處於C的節點(Check,檢查)。

重點來了。

差距如何找?方案如何給?

“開會”是一連串職場方法的組合


最好的狀態是會議開成吐槽大會——當然,你得有把會議開成吐槽大會的本事。

這不是開玩笑,讓人暢所欲言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也涉及到一些關鍵技術,比如,你完全可以用頭腦風暴(Brain storming)的方式來組織會議。

讓參會人員一起在60分鐘內使勁挑50個毛病,然後記錄下來。

記錄出50個毛病之後,再用魚骨圖工作法,去歸類相似的問題。

有了相似的問題,接著用豐田工作法連續問五個為什麼,找到問題的本質。魚骨圖和豐田工作法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都提到過。

大多數公司死於開會

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公司內的問題,涉及到利益和立場的,也可以分部門開。於是你會獲得兩組問題的數據,我們可以引用醫學臨床實驗的概念,稱之為“對照組1”、“對照組2”。

這些數據之間的差異,有些時候也能說明問題。

更進一步,如果你可以再單獨請部門負責人獨立完成一次這樣的吐槽大會,那麼你會獲得一個“控制組”數據。

三組數據擺在一起,你會更有歸類和找到本質的底氣。

所以你看,不在於這些方法是否來自成功的企業,只在於你能靈活使用這些職場方法,並讓這些方法生效。

至於“方案如何給”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直接理解為撰寫行動計劃,那就直接用WBS(Work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結構)就好了。

有關WBS我們之前也介紹過,任務分解重點在於八個字,輸出物要“分無可分,無可再分”。

最後別忘了,行動計劃永遠是一種假設而不是事實。

遇到實際再去調整——把假設當作事實,是許多人不願意面對會議之後的彙報的原因,它會直接導致會議之後的行動執行每天走樣,一直走樣到管理者、員工、會議成果推進人三方,默契的假裝“忘記”了一起開過會。

直到有一天,走樣到無法收場之後,再來一次豪氣干雲的會議來救場。

這樣的次數多了,人就會對會議失去信心。

於是接下來,開的會越隆重其事,效果越差。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為了解決開會這件“小事”,我們會分別用到:


01.PDCA理論

02.頭腦風暴會議法

03.魚骨圖

04.豐田工作法

05.對照組&控制組實驗

06.工作分解結構


以上這些幾乎是無法避免必須要掌握的開會技能。我並不是說那些常見的“原則”、“公式”是錯誤的,我只是表明,那些“原則”、“公式”底下有沒有講明白的企業無形資產。

真正讓“原則”、“公式”生效的恰恰是這些看不見的企業無形資產。

不經職場實證,無法體會。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開會,乃至工作應該是一種令人愉悅和有成長感的事情。

善用各種職場方法,是讓了讓人的創造力更好的釋放,而不是禁錮和限制。

一件職場“原則”,或者“公式”如果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強調壓迫感,那就必須要警惕了。

正如以上所見,“開會”是一連串職場方法的組合,這何嘗不存在一種美感。



關於作者:胡佳恆,星群電力集團首席運營官,此前供職海爾集團、壹讀、鳳凰週刊、財經時報。騰訊研究院騰研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