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士”的精神


錢穆:“士”的精神

中國是一個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在開始時,“士”在農工商之上,該能由士來領導全社會共向此一條文化大理想的路上跑。但到今天,應該是人盡為士。有農士、有商士、有工士。照中國人理想,人則都該為士。

但我們今天,卻都把這一個“士”字不放在口邊,不放在心上。人人盡要做一專家。若說我是一宗教家,但我們何以不可說是一個教士呢?中國從前的宗教家也稱士,如道家稱道士,和尚稱開士。又說我是一個科學家,或是一個醫生,但我們也可稱之為科學士,或理學士、或醫士。如一個藝術家,也可稱藝士。如一個相面的,我們不也稱之為相士嗎?

任何一種知識,任何一項職業,都該是一士。士則有同一理想,與同一抱負。孔子所謂“志於道”,孟子所謂“士尚志”,首先第一點該看重他的“志”與“道”。

《說文》上又說:“士,事也。”一個士就有一份事。我們誰不擔任著一份事?既擔任著一份事,就該成一士,就看他的志和道。

士貴能推十合一,將全人類、全民族、全國家此一完整大道為我之志,為我之道,放在我的身上,放在我的心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大家同是一人,正貴能加上一種共同的文化陶冶,加上一種士的教育之修養。

照中國人說法,堯也是個士,舜也是個士,文王也是個士,周公也是個士,孔子、孟子都是士。士可以為聖賢、為君相,聖賢君相卻不能不成為一士。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為一士。

陸象山說:“使我不識一字,也將堂堂地做個人。”這人也便即是士。

若在臺灣舉例,鄭成功可以算個士,吳鳳可以算個士。中國文化到臺灣,便有鄭成功、吳鳳,當然臺灣人可稱得士的絕不止鄭成功、吳鳳兩個。我們任何一人都可成一士,要使我們士的精神復活,這就是中國文化開新了。

摘自《中華文化十二講》錢穆 著,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