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一個努力幹活的員工與偷奸耍滑的員工,一個月的工作量差別有多大?舉個例子:就拿搬磚來講,至少是一輛大卡車的區別。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在部門裡,一個努力幹活的人工作量能夠佔到部門的50%以上,一個人頂四個不是傳聞,一個人的效率,積極者和消極者,差出幾十倍很正常。

努力幹活人的成績展示給老闆,老闆以為是員工的工作職責,沒什麼驚訝,認為這是員工應該做的,努力的人工資待遇沒有明顯提升,久而久之願意做的也不會在做了。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真實案例:申請加薪失敗的小王

李建是公司的老員工,在公司幹了好幾個人的工作,質檢,技術支持,研發,出差拓客,甚至公司的電路和電腦維修,設備維護也都是李建幹。

隨著物價上漲,李建感覺工資待遇不夠用,李建瞭解其他公司的待遇,自己的工資偏低,向老闆申請加薪到4500老闆不同意,說李建還需要更加努力,以後公司會考慮加薪。

李建辭職找到新的工作,薪資待遇給到5000,只負責技術,非常輕鬆。後來,老闆找了四個員工來替代李建的崗位,每個人的薪資給到4000元,但乾的話還不如李健一個人乾的好,無奈老闆只好打電話讓李建再回去工作,李建拒絕了。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這種現在職場中被稱為鞭打快牛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鞭打快牛”的悲劇,實質上是領導力不足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不追究“慢牛”為什麼是“慢牛”

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黃牛不願幹活,農夫就鞭打水牛。農夫是否想過:黃牛為什麼不幹活?是不會幹還是不願幹?為什麼不願幹?

在團隊工作中,我們要想一想“慢牛”為什麼是“慢牛”,確保不要把“快牛”變成“慢牛”。

把工作分給不擅長的團隊成員,並且不加指點,就是把“快牛”變成“慢牛”;

把工作分給身體精神狀態不好、主觀意願不強的“快牛”,一樣會變成“慢牛”;

工作分配不公,“快牛”心生芥蒂,同樣會變成“慢牛”。

2、不能及時激勵

“快牛”在故事中,水牛多幹了活,卻沒有得到激勵,反而多捱了鞭子,最終“掙脫犁枷跑了”。

在團隊工作中,對“快牛”的激勵要及時。不公平感源於付出與回報價值的衡量比對。

對於做出貢獻的“快牛”,一定不能不聞不問,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否則,“快牛”心有不滿,“慢牛”樂得其所,團隊就會變得愈加懶散,負能量佔據上風,這就是向“慢牛”團隊看齊的前兆。

3、對“慢牛”鞭策不足

確定“慢牛”是“慢牛”以後,就是兩種結局了。農夫訓練黃牛學會幹活,或者農夫鞭策黃牛迫使其幹活;再不然,就是殺之或賣之了。

在團隊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存在。“慢牛”的無改善的存在,一定會影響團隊的合力,形成反向作用力,降低團隊工作效率。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提升團隊領導力,避免“鞭打快牛”的不良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讓“快牛”不要變成“慢牛”

讓“快牛”不要變成“慢牛”,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基於工作特長分配工作與控制過程,是科學;針對團隊成員個性特點分配工作與優化過程,是藝術。

讓“快牛”不要變成“慢牛”,其核心是其需求的洞察和滿足。一切能夠滿足其需求的行為都是對其有價值的行為。

只有設身處地從每個團隊成員的角度出發,在工作組織過程中及時洞察其需求及情緒,才能防範於未然,保持團隊的戰鬥力。

2、使“快牛”變成“快快牛”

使“快牛”變的更快,就要對“快牛”進行及時激勵。激勵一般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

物質激勵一定要及時兌現,不要給團隊成員不切合實際的許諾,否則,一旦最後沒有達成所願,不但“快牛”會有種“卸磨殺驢”的憤慨,恐怕團隊負責人也會從此失去了威信。

在矯正價值觀和情緒影響方面,物質的誘惑遠遠沒有精神的引導來得有效。給予團隊成員口頭嘉獎、在團隊中樹立榜樣、適當授權、讓其承擔更高層面的工作、指導其進一步成長等等,都是精神激勵的重要舉措。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使“快牛”變的更快,也要給其喘息調整的機會,保持可持續發展。讓牛耕種,前提是要喂好糧草。

“快牛”多幹活是肯定的,但是,鞭打快牛也得有個限度,否則只能“掙脫犁枷跑了”。

因此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任務安排要鬆弛有度,及時讓“快牛”休養生息,以備下一次“戰鬥”。

3、讓“慢牛”成長為“快牛”

在團隊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無改善的存在。能力是在實踐鍛鍊和學習中不斷提高的。

鞭子打在“慢牛”身上就是要勇於趕“鴨子”上架,放手把能力較弱的“慢牛”推上前臺,迫使他們潛心學習,勇於實踐,逐步提高本領。

在不斷給“慢牛”壓擔子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不斷審視並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調整步伐,促使其儘快成長為“快牛”。

團隊“1+1〉2”的合力效用,是我們一直期望的理想狀態;遺憾的是,團隊“1+1<2”的合力效用,卻是團隊工作中的常態。

激勵“快牛”,鞭策“慢牛”,促進團隊合力實現“1+1〉2”,團隊才能基業長青。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其實,我們經營企業就是在經營人,經營人就是經營人心,經營人心就是經營人的需求和動力。

管理要符合人性,不要考驗人性。我們在構建企業的績效激勵機制的時候應遵循:數據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解、薪酬分塊的核心思想。

乾的越多越吃虧?“鞭打快牛”不可取,能者多勞反滋生平庸之輩

管理沒有對錯,但有好壞。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是否合二為一。

管理者的境界、胸懷、眼光決定了企業能做多大,能走多遠,能否被人尊重。境界越高,胸懷越廣,眼光越遠,企業的成就會越大。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管理和行業案例,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系統提升管理技能,推動企業發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