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連步,突圍焦慮症

Step1:正確認識“焦慮”

“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首先,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任何人都會產生焦慮情緒。焦慮產生於憂患意識,憂患意識通常源於一種無意識的“假設”。這裡有一個關鍵詞是“如果”,如果這樣就會怎樣怎樣,如果那樣就會怎樣怎樣,因為這種假設,人們會不停地擔心,進而產生大量的焦慮情緒。

如果我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名牌大學;如果我考不上名牌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我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女(男)朋友;如果我開車出門可能遭遇車禍;如果我搭飛機出門可能遇到空難……

事實上,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這種“不確定”當中,不確定性使我們感到深深地恐懼和焦慮。無法控制、不能掌控的事情越多,其引發的焦慮感越強烈。

如果長期被焦慮情緒影響就會患上焦慮症。焦慮症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廣泛性焦慮症。全球大約有5%的人患有焦慮症,也就是說大約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在人生當中的某個階段患上焦慮症。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假設”,是各種各樣不確定事件的隨機組合,你永遠無法確認下一秒鐘將會發生什麼,除非它真正來臨。事實上人們的擔心大多數不會發生,即便真的發生,你的擔心也改變不了什麼,要從焦慮的包圍圈中突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再“假設”、去掉“如果”。

四連步,突圍焦慮症

Step2:先要確認自己的焦慮來源

“焦慮的生理現象挑戰我們的認知,焦慮提醒我們:我們就如動物一樣,是身體的囚犯,而我們的身體終會衰弱、敗壞、消失,難怪我們如此焦慮。”——《我的焦慮歲月》 by Scott Stossel。無論你是階段性的焦慮還是長期處於焦慮之中,或者僅僅是擔心或害怕某些事情發生,確定焦慮的來源十分關鍵,是因為工作、子女、健康原因,還是因為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你要知道你真正在害怕或者擔心什麼。

羅洛·梅(Rollo May)在《焦慮的意義》一書中把焦慮看成一種威脅感。在所有威脅之中,最大的威脅就是死亡威脅和人的身份(基本價值)威脅。死亡的威脅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終結的那個點,人終有一死,對於死的恐懼和生的意義的探尋就會轉化為各種形式的焦慮。所謂“生死之間,都是小事”。

身份威脅則是伴隨著極度物化的當今社會而產生的一種身份焦慮。人們渴求身份認同,希望獲得別人的愛與尊重,因此不斷地往自己身上貼各種標籤:積極、樂觀、才華、美貌、多金。我們賴以生存的是一個有“勢力傾向”的“標籤社會”,人們從來都是通過這些標籤來完成對一個的評價的。如果你缺少這些標籤,就會因此而產生深深的不適應症和焦慮感。

容易引起我們焦慮的原因還有很多種,比如信息焦慮,當你接觸大量的信息,尤其是負面信息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焦慮情緒,會覺得不好的事情有一天很可能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再比如缺乏性焦慮,當別人擁有一樣東西你沒有的時候,比如比你好看、比你瘦、比你有錢、比你健康等,你會不自覺地因此而產生焦慮情緒;或者當你面臨選擇、感受壓力的時候;過於擔心某些疾病發生的時候;或者乾脆就是不明原因,只是單純的階段性或生理性或週期性焦慮。

一旦明確了引發焦慮的原因,隨著問題的解決,焦慮感自然隨之消除。

四連步,突圍焦慮症

Step3:確認問題是否可以解決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列子.天瑞》杞人憂天節選

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和麻煩都可以簡單的分為兩種:能力範圍之內和能力範圍之外。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擔心、害怕的是什麼事情,那麼你就可以判斷這件事情是不是你能力範圍之內可以解決的,是短期問題還是長期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可以解決,那麼剩下的只是方式、方法的問題,你的擔心沒有必要;如果問題不能解決,那你擔心也沒有用,根本改變不了什麼。避免針對你自己,排除了你個人的原因就事論事,會使你更加客觀的進行判斷。

所有問題在解決和無法解決之間,還有很多無法控制、無法確定的因素存在,大多數事情我們是不能確定的,接受這種不確定性。與其浪費時間在擔心上,不如花一點時間考量一下最壞的結果,如果“最壞”的結果都沒那麼難以接受,這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你的憂慮。

四連步,突圍焦慮症

Step4: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丹麥心理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曾經說過:

“我們所害怕的,正是我們所渴望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所謂“當局者迷”,當你已經感受到焦慮的時候,你很難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通常會有認知歪曲或帶有偏見的被負面情緒所左右,進而影響判斷。

有人說保持警覺是好事兒,至少危險來臨的時候還可以逃跑,但可能危險來臨前那已經被自己嚇死了。

當然不是說不要警覺,而是說適度保持警覺,如果整天生活在恐懼和驚慌之中,和杞人憂天有什麼區別。

焦慮當然有其積極的意義,焦慮的積極意義取決於你看待問題的角度。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可能導致我們受挫和焦慮,但這種落差同樣可以激發人們內心的創造性和無限潛能。

適當的來點兒焦慮,可以讓你保持創造力和活力,當一個人能夠輕鬆的面對焦慮,併成功的走出來時,他的自我人格也隨隨之完善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