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引言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指的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作为权力中心的专制统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由秦始皇所创立的,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并不断的修补完善,加强皇权统治。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说",表明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所赐,具有合理性。同时皇权统治之下,还有一系列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彰显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保证了皇帝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在皇帝制度的统治下,皇帝成为了是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掌控着国家最高的统治权。天下都一切都未皇帝一人所有。同时皇帝还是国家政务的最高决策者,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志进行。皇帝掌控着国家军政,有权指使文武百官,而在朝官员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皇帝的旨意,哪怕是赐死,也必须接受,因为皇帝的话语就是最高的法律。无论是官员任免还是对外出征,事无大小,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帝王早朝图

皇帝治理国家,主要通过奏事、朝议等方式来了解信息,做出相应的决断,奏事制度可分为"面奏"和"书奏"两种,面奏指的是当面启奏皇帝,但一般只有身份显赫的大臣才有资格。书奏指的是向皇帝上书,申请裁定。清朝时期,除了这两种制度,又衍生出了"密奏",密奏指的是上奏人亲手书写奏折,上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批示后,不许向告知他人,并且奏折还要限期收回,期间上奏内容只有上奏人于皇帝两人知晓。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皇帝制度将权力牢牢的握在了皇帝手中,为了防止继位时产生权力纷争,皇帝制度有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皇帝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为嫡子,正妻锁生的第一个儿子,说嫡长子,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如果正妻无子,才会在别妻的儿子中选择。"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便是这种制度的基本规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虽然有利于保证皇权过度的稳定,但也迫使很多不想做皇帝的人,莫名其妙的成为了皇帝。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不祧者,通祭四庙、五庙。庙因众子立而适长子在,则祭以适长子主之;嫡长子死,即不传其子,而传立庙者之长。"

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嫡长子继承制"继承顺序

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

说起历史中最不像皇帝的皇帝,万历皇帝最为典型。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他虽然坐在皇位上,但却是近三十年没有上过朝,不见大臣。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的前十年里,因为有内阁首辅张居正辅佐,下达了一系列到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人们安居乐业,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万历中兴"的局面。三次出征,也是巩固了明朝的领土。不过好景不长,自万历十五年开始,明神宗朱翊钧便开始以各种借口推辞上朝,一推辞就推辞了二十八年的时间。

明神宗不上朝的一大原因是因为他的腿部有疾,考古学家挖开了明神宗的墓穴,打开了棺椁,发现明神宗的尸骨是呈弯曲状态躺着的,二利用科技制作出了明神宗的复原图后,发现他的右腿要比左腿短上一节,所以说明神宗可能患有严重的腿疾,之所以不上朝便是因为腿脚不便。而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张居正的去世。张居正去世后,朝野之中很快便掀起了对他的讨伐,把贪污腐败的罪名加到已逝的张居正身上,使得明神宗看清了在朝文官的真正嘴脸。

而且明神宗喜爱郑妃,想要立郑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因为朱常洵并非为嫡长子,明神宗的提议一直被在朝官员所否决,无奈之下只得立朱常洛为太子,也就是之后的明光宗。因为立嗣一事自己没有斗过在朝官员,加之张居正一事,明神宗便以不上朝的方式,躲避官场之中的勾心斗角。不过因为他长时间不理朝政,文官只得自行决断,处理政事,直接导致了朝廷之中党派林立的现象发生

《明史》之中,对于明神宗的评价并不算好:"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明神宗朱翊钧

千古词帝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君。李煜精通书法、善于绘画、通晓音律,在诗文方面也有的造诣他的词一直流传至今。李煜的词风,继承了晚唐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的风格,又吸纳了冯延巳等人的作词手法,自成一派。李煜的词前期主要描写男欢女爱,词风欢快,后期则描写亡国的悲痛,哀婉凄绝,寓意深远。李煜是亡国之君,但提前李煜,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不是批判,而是悲痛与惋惜。

李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若非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他定然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最不应该坐皇帝的人,推到了皇位之上。李煜本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皇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的,奈何李璟的二子到五子,早早的便都夭折了,李煜也就变成了第二继承人。李煜的大哥很有军事才能,但生性多疑,为了皇位毒死了叔父,又想毒死父亲李璟,没有成功,也于公园959年死去了,就这样,李煜莫名其妙的便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登上皇位。

从本质上来说,李煜是个文人,擅长舞文弄墨,但对于治理国家却是一窍不通。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力已然十分衰微了,国破家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面对这种状况,李煜没有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反而是一味的作词感叹。他对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要带兵出征,李煜也是尽可能的婉拒。最终,公元975年,宋军兵临城下,李煜只得投降。

《宋史》中记载到:"后主煜,字重光,南唐元宗子。仁孝,善属文,工书画,妙于音律。置澄心堂于内苑,引文士居其间。尝著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

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南唐后主李煜

被逼登基的宋钦宗赵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坐上皇帝的龙椅,便意味着将天下收入囊中。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坐上了皇位,也就掌握了生杀大权。所以为了这个位置,多少人铤而走险,不惜带兵起义,不惜弑君篡位。但古往今来,却有这么一位皇帝,是被逼到了皇位之上的,登基时更是直接吓昏了过去,他就是宋钦宗赵桓

宋钦宗赵桓,"靖康之难"的两位男主角之一,与其父亲宋徽宗一同被掳走囚禁,在历史最丢人的皇帝排行榜中位列前茅。不过谈起"靖康之难",主要责任还在宋徽宗。宋徽宗在位期间,宋辽金三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互相顾及,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而宋徽宗不知为何,听信了金国国君的谗言,与金国联军一同灭了辽国,辽国一灭,金国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开始着手对付宋国了。

灭掉了辽国之后,宋徽宗也意识到了后果,于是暗中收降了辽国国君,想借助辽国残余的兵力对抗金国,于是被金国抓到了把柄,以"背信弃义"的理由,率大军攻打宋国。宋徽宗见金国来袭,连吃了几场败仗,萌生了退意,便准备让自己的儿子来替他"背锅",宣布退位,由赵桓继位。赵桓知道当前宋国的局势,自然是不肯继位,哭闹了一番后,竟然昏死了过去,而宫中的大臣太监,就趁着他昏死的时候,为他穿上了龙袍,登基做了新一任的皇帝,不得不说,自古以来都是儿子坑爹,而被爹坑了的儿子,史上少见。赵桓可能是历来皇帝之中,最为悲催的一个了。

《廿二史劄记》中记载:"是辽之南京,即唐幽州镇之旧治,确有明证。金初因之,宋钦宗至金,馆于燕山东南悯忠寺,此寺犹在东南也。"

由历代不靠谱皇帝的所做所为入手,分析古代的皇帝制度的优缺点

宋钦宗赵桓

评价

皇帝制度强调的权力集中,大一统的原则,改变了先秦事情诸侯割据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封建制度与生俱来的割据性和分散性。皇帝制度主导的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处于领土统一的状态下的。长时间统一的封建国家,大大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且在皇帝制度之下,有统一的政令与较为稳定的国内环境,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作为在封建社会中,与皇帝制度相配套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无疑上成功的,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推行,有效的保证了皇室政权的平稳过渡,有利于稳定民心,巩固皇权,嫡长子继承制经过实践的检测,符合封建社会实际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皇权过渡制度。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皇帝制度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皇权统治之下,在朝为官的人自然是衣食无忧,但官场中的花销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平民百姓的穷困,阻碍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皇帝制度下,皇帝的意志便是唯一,还会造成对百姓思想的束缚,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这便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许多皇帝登基之时尚且年幼,根本不懂政事。也有很多皇帝根本就是白痴一个,也顺利的登基了,晋惠帝便是这两者的代表,有大臣上报晋惠帝,说现在天下正在闹饥荒,百姓没有饭吃,民不聊生,他竟然反问大臣,既然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可见晋惠帝的昏庸。像他这样皇帝,历史上还有很多。皇帝年幼无知便会有外戚干政,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参考书目:《宋史》、《廿二史劄记》、《明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