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荞麦

来源产地

蓼科荞麦属植物荞麦,以种子、茎、叶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

别名乌麦、荍麦,花荞、甜养,荞子。

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生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平截,早落;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仅沿叶脉有毛。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8,短子花被;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长大于宽,顶端渐尖,黄褐色,光滑。花、果期7-10月。

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平,寒。

茎叶:

降压,止血。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

健胃,收敛。用于止虚汗。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中药大辞典》

种子味甘,平寒,无毒。

入脾、胃、大肠经。

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中华本草》

种子甘;微酸;性寒

归脾;胃;大肠经。

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癌;白沙;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病;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或制面食服。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运用】

①治绞肠痧痛:

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

②治禁口痢疾

: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

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

荞麦面醋和敷之。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

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

⑥治汤火烧:

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

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

⑧治脚鸡眼:

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

⑨治疮头黑凹:

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

荞麦,见过吗?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脾消积、下气宽肠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

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