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兼職月入過萬、平臺業務增長約三倍……靈活用工行業正爆發

年輕人兼職月入過萬、平臺業務增長約三倍……靈活用工行業正爆發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李小反

編輯 | 蛋總

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讓一些行業受到重創,但也有些行業趁機爆發,比如靈活用工。

今年以來,不少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裁員,以招聘兼職員工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而那些被裁掉的員工也入駐靈活用工平臺,做起了兼職。

有從業者對「創業最前線」表示,今年以來,其業務量增長了約三倍。

其實,靈活用工行業從2015年就已經快速發展,今年的疫情則是“加了一把火”。不過,疫情也使得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失去競爭力的企業開始被淘汰,剩下的玩家正鼓足幹勁。

這是一個千億級市場。玩家們正摩拳擦掌,準備掘金。

1、靈活就業

年輕人選擇靈活就業似乎正在成為一個趨勢。

億歐發佈的《2020年靈活用工行業研究報告》提到,靈活就業人群畫像偏年輕化,普遍在35歲以下。

疫情期間,這種現象更為普遍,而且還從藍領擴大到白領群體。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近三成白領從事過靈活就業或兼職。

“3月開始,大量高學歷人才入駐時薪小程序。今年以來入駐的人才,已經超過6500人。”時薪小程序CEO楊光告訴「創業最前線」。這些入駐的人才中,60%的活躍用戶都是18至29歲的年輕人。

95後秦玉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做設計工作的秦玉開始做兼職。她的目的很簡單,多攢些錢。

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她已經在時薪小程序上接了170多單。這意味著,她平均每天都要完成至少1.4個單子。

有時候任務著急,她需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週末的時間最充足,有兼職的時候她可以放棄休息時間。甚至連公司出去團建,她也帶著電腦在酒店完成兼職。

而兼職給予的回報也是豐厚的。“我現在兼職的每月收入大約是本職工作的三分之二,兼職總收入已近兩萬元。”秦玉稱。

年輕人兼職月入過萬、平臺業務增長約三倍……靈活用工行業正爆發

相比於秦玉,王雅做兼職的時間則更長一些。

她原本的工作是文案策劃類,從2018年開始就在時薪小程序上接單兼職。最初,她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隨著單子越來越多,去年下半年,她的兼職收入甚至超過了本職工作的工資。

今年4月開始,她感覺到訂單突然多了起來。“每天都差不多有三單,每個月的收入在一萬左右。”

王雅不僅是受僱方,同時還是僱傭方。今年,她決定創業,開了一家策劃工作室,為了減少成本,她把部分工作交給兼職人員去做。

她表示,以剪輯視頻為例,兼職人員的成本大概在1000元左右,而同等水平全職員工的薪資一般在8000元左右,還不包含五險一金的成本。在上海,每位員工五險一金的成本也至少要2000元。

除了成本低,王雅也很看重這些兼職人員的資質。

她發現,很多平時無法接觸到的中高端人才,在兼職平臺上就能僱傭到,價格也不高。

比如做一份商業計劃書,找金融機構的人來做,大概需要5萬元。但如果在時薪找一位金融大牛,5000元以內就可以搞定。

在平臺方看來,如今不僅兼職的人數增多,之前入駐平臺的人才對兼職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他們之前很佛系,不怎麼看重一兩千元的兼職訂單。”楊光稱,而今年這些人的態度卻平和了很多,服務意識增強。

王雅也表示,作為受聘者,為了能與僱主保持長期合作,她會認真對待工作,儘量服務好客戶。而作為僱主,她也願意跟配合度高的人員繼續合作。

不難看出,隨著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如今白領們對兼職的需求正在變強。

2、迎來爆發期

多位從業者表示,疫情初期,服務行業受到重創,靈活用工行業也被波及。但是從五月開始,靈活用工行業開始爆發。

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今年靈活用工招聘需求大增,其中今年二季度靈活就業招聘需求增長76.4%。

靈活用工平臺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

“與去年相比,今年我們的業務量翻倍。”兼職貓CEO王銳旭告訴「創業最前線」。他預測,接下來幾個月,整個行業的業務應該還會持續增長。

青團社COO莫凡也對「創業最前線」表示,今年其業務量增長了約三倍。

靈活用工最先進入藍領生活服務業,隨後逐漸擴大到白領人群。疫情期間,這些偏技能,以及線上崗位的數據也很亮眼。

“今年,像文案、開發、攝影這些偏技能類的兼職需求,增長了約90%。”王銳旭稱。

楊光表示,4月份時薪的業務量也有了明顯的上漲。相比於3月,業務量增長了一倍。之後的幾個月,時薪每月的業務量都在增長。最亮眼的數據出現在8月,業務量比上個月增長了343%。

“之前的訂單列表也就兩三頁,現在一般都是七八頁。”楊光稱。

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大幅裁員。為了公司正常運轉,他們開始考慮兼職人員。於是,這些靈活用工平臺的訂單量上升。另一方面,大量員工被裁、被降薪,為了生計而入駐靈活用工平臺,做起了兼職。

楊光對「創業最前線」表示,按照往年來說,七八月是招聘行業的淡季。但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不少企業的業務剛恢復不久,這幾個月都在爭分奪秒,要把浪費的時間補回來。於是,很多企業的兼職需求被釋放出來。

年輕人兼職月入過萬、平臺業務增長約三倍……靈活用工行業正爆發

雖然靈活用工在今年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但這個行業其實在2015年左右就已經有了爆發的趨勢。

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經濟增速趨緩,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靈活用工這種模式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隨著二戰爆發,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推動了靈活用工模式的發展。

隨後,7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低迷期,這種模式又流傳至日本。目前,日本仍然是靈活用工最普遍的國家。

同樣,我國經濟發展放緩,加速了靈活用工行業的發展。

第二個原因,則是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而餐飲外賣、打車等新型用工形態的出現,也促進了靈活用工市場的成熟。

另外,社保入稅也推動了靈活用工的發展。

2019年起,我國正式實施“社保入稅”新規,規定企業必須按照全額工資為員工繳納社保,這就導致了企業經營成本的提升。以餐飲業為例。有媒體曾報道,餐飲企業的利潤可能因此下降30%。

經過疫情,企業對靈活用工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王銳旭對「創業最前線」表示,今年上半年,他們跟團省委一起合作,開展共享員工的公益項目,幫助400多家企業調配員工。這些企業中,有一部分偏傳統行業,之前並不看好靈活用工,而現在他們都接受了這種模式。

靈活用工的市場,正在被加速打開。

3、“馬太效應”加劇

“這是一個千億級市場。”從業者們表示。

億歐在《2020年靈活用工行業研究報告》提到,預計2020年國內靈活用工市場規模約7258.2億元,靈活用工市場滲透率為8.24%。

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眾多玩家進入。但是,目前行業並沒有統一標準,法律法規也尚未健全,這也使得靈活用工行業在整體上呈現出魚龍混雜的局面。

尤其是經過疫情的催化後,行業的馬太效應已經顯現。

“有些靈活用工企業在初期為了鋪市場,花費過多,導致資金流出現問題。”一位從業者稱。疫情期間,這些失去競爭力的企業或許將被淘汰。

另外,在靈活用工交易中,不只是撮合B端和C端這麼簡單。

“首先要挖掘B端的用人需求,並將其精細化,保證崗位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也要核實C端用戶的真實求職信息,並做多維度分類處理。”獨立日相關負責人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撮合成功之後,還要對他們進行服務和追蹤,比如,排班、薪資發放,以及溝通上班過程中是否適應等。

因此,行業內不少平臺都研發了自己的系統,以此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就導致模式很重。但是,從業者認為,這也是行業的壁壘所在。

年輕人兼職月入過萬、平臺業務增長約三倍……靈活用工行業正爆發

“行業的洗牌已經開始。”王銳旭對「創業最前線」表示。

“部分中小型的人力資源公司計劃轉型做靈活用工,但是並不成功。在這次洗牌中,他們或許將被淘汰。”王銳旭補充道。

他認為,未來行業內可能會出現幾家頭部公司,吃掉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小玩家也有其生存空間,比如依附於頭部玩家,主要做垂直市場的落地,或者深耕三四線城市。

為了鼓勵靈活用工行業的發展,今年以來,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政策。

例如,7月14日,《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就提到,要強化靈活就業勞動權益保障,探索多點執業。

7月22日,相關會議上提到,“各級政府要想方設法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

洗牌之後,靈活用工行業將更加規範,加上政策的扶持,從業者們都鼓足了幹勁,希望趁機吞下更多的市場份額。目前,這個行業的格局尚未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靈活用工市場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用戶與平臺方三者之間的“協商博弈”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