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健身」洗腦了嗎?

澎湃新聞 湃客

未來媒體實驗室

嘿,你今天健身了嗎?

聽到這個問題,一定有人擺出傲嬌臉,秀出剛練出的馬甲線;也一定有人滿心罪惡感,感嘆說:唉!我都好幾天沒健身了!肯定胖了好幾斤!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了健身房,或者下載了健身APP,享受心跳的聲音與汗水的味道。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健身是為了什麼呢?你為什麼會被健身吸引併為之瘋狂呢?

你有沒有發現,幾年前健身似乎還是男生的天下,但近年來,女性健身隊伍卻日漸龐大,這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深意呢?

下面我們將從社交媒體、消費主義、女性主義三個維度,重新審視“健身”。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互聯網+:社交與健身的聯姻

隨著新媒體時代特別是移動媒體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健身”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在社交媒體的助力下,健身的理念和文化得到更廣泛傳播,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健身的浪潮。梳理移動社交對健身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APP:隨時隨地健身不是夢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健身類APP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健身的時空限制,免費提供專業指導,使用便捷、即開即用,無論是在家還是辦公場所,都能找到合適其情境的訓練計劃,極大降低了人們的健身成本。體育健身類 APP同樣伴有社交功能,可以隨時隨地與運動愛好者交流心得體會,並且可以通過打卡、分享,將健身信息發佈到各大社交平臺,供更多的人閱讀、交流;另外,可以關注好友及健身達人,獲知他們的健身動態。

如keep軟件,在健身結束後,同時使用app的用戶可以相互打氣、點贊,通過交流營造出共時性的健身氛圍,催生出“人人都在健身”、“好友陪我健身”的虛幻感知;當好友或者達人們發佈動態和性感的健身靚照時,無疑會給用戶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如同一種虛擬的競技,進一步激發用戶的健身積極性,提升用戶粘性。

(二)社交平臺與經驗分享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成為健身愛好者在移動端交流的主要空間,他們會在這裡曬出健身後的照片,或者轉發分享健身類的經驗、文章,使得健身文化在更大的圈子裡傳播蔓延。微博中的9圖排布、動圖發佈,可以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三分鐘瘦腿”、“五個動作練出馬甲線”等標題和內容更是迎合了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極易形成傳播矩陣。加之低成本的開啟方式,帶動了更多人瞭解並試水“健身”。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新浪微博數據中心顯示,2014年11月1日至 2015年10月31日期間,新浪微博用戶參與討論話題類別分佈如圖4,有7680萬用戶轉發體育類相關話題博文,3411萬用戶評論體育類相關話題博文,14511萬用戶點贊體育類相關話題博文,1413萬用戶收藏體育類相關話題博文。

微博的“超級話題”也為人們興趣的垂直細分提供了討論平臺,其中與“運動健身”相關的超級話題有“健身”、“瑜伽”、“健身爆照”、“每日健身日記”等,供用戶進行討論和經驗分享。如“每日健身日記”中,人們在健身打卡的同時,還曬出自己的健康食譜、瘦身成果,為健身增添了不少樂趣。

(三)健身也能變網紅

“網紅”可謂是社交媒體時代的獨特景觀之一。而隨著健身領域的發展,同樣催生了一批健身網紅。

如微博名為“許多語兒”的90後美女老師,其健身照片曝光後引發熱議;Instegram上的@couplegoals,被稱為“秀恩愛的典範”,情侶二人因健身走到一起,並曬出一起健身的照片、視頻,用甜蜜的狗糧圈粉無數。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couplegoals

“網紅”無疑是網絡時代在某個垂直領域的“名人”,而名人的價值在於其吸引和調動關注的能力,這種能力與產品銷售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名人依靠引發關注而產生商業價值。

健身網紅一方面由健身業催生,另一方面,他們通過作為網紅的個人影響力,引發了更多人對於健身理念的認同、對於健美體形的追求。

消費主義:是什麼操縱了“健身”

當健身的隊伍日漸龐大起來,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健身”於我們而言到底是主動為之還是被動選擇?

經研究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將身體及身體所參與的行為融入現代的審美視野。健身產業就在這樣的背景中開始滋長。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曾在其著作《消費社會》中闡釋了“消費社會”的概念,即人們的消費行為不是基於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追求產品背後的符號意義,企業不僅生產了商品,而且通過廣告、媒體宣傳等途徑製造了人們的需求。通俗來講,就是“飽暖思淫慾”,使用價值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蠢蠢欲動的慾望和“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但“健身”又是如何與“更好的自己”劃上等號的呢?

要想讓某種理念得到廣泛傳播,當然少不了媒體的助攻。在健身產業化的今天,若要追逐更大消費群體和利潤,必然要通過媒體、廣告進行宣傳。一方面宣傳的是產品的優勢和差異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消費者心中埋下“健身理念”的種子,為“健身”貼上“健康、時尚”的標籤,並推動其成為消費者的自然追求。

廣告、宣傳畫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風,一種是線條優美、健康有型的健身美女照片,而另一種則是肥胖醜陋、滑稽搞笑的圖片。前者力求營造完美身體形象,激發人們追求的慾望和健身的動力;後者則蘊含著一種“身體恐慌文化”,讓受眾產生負罪感、對肥胖的擔憂,而出路就是進行消費,健康主義則進一步將這個行為個體化和道德化。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另外,在消費社會中,身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自我認同的核心。鮑德里亞對身體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在消費社會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麗、更光彩奪目的物品——它比負載了全部內涵的汽車還要負載了更沉重的內涵,這便是身體。”而健身恰好就是打造理想身體並實現自我認同的手段。一方面,健身可以成為社交的手段,比如:健身房裡有偶遇的機會,曬健身圖片到朋友圈可以獲得關注和讚美等等;另一方面,通過健身來彰顯自己“健康”、“時尚”、“緊跟潮流”,從而完成自我形象的建構。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於是,健身在成為通往“健康與美”的魔法通道的同時,也成為了“健康與美”本身。其適時的出現和涵蓋的“健康”信息滲透到了每個人的內心,操縱著人們的生活,形成社會生活的一種奇特景觀,人們對之趨之若鶩,很快便形成了一系列美麗工業的產業鏈。

▍女性主義:健身人群的變遷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微博指數:關注“健身”的人口特徵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微博中,女性對“健身”的關注程度超過男性,雖然微博群體的代表性需進一步討論,但依舊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提升了女性對健身的關注呢?

縱觀中國從古至今對女性美的認知,可以發現女性美的內涵在逐漸發生嬗變。漢代的班昭曾在《女誡》中說:“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鋼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那時候,女性形象是柔弱的,扮演著剛強的男性的反面。漢朝趙飛燕被描述為“纖便輕細,舉止翩然”,也可窺探出對“瘦即是美”。到了唐代,因為楊玉環的得寵,審美一時發生轉向。但縱觀古今,以瘦為美的審美觀表現出壓倒性優勢。中國女性追求的“瘦”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骨感美。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如尼采所言: “男性為了自己創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則模仿這個形象創造了自己”。媒體通過不斷宣傳女性身體的標準、意義和價值,使女性被物化並落入美麗的陷阱,一生與自己的身體為敵,將社會的審美標準作為塑造自身形象的奮鬥目標。這種女性審美的缺席,使她們淪為男性的附庸。

進入21世紀的女性在政治、文化 、經濟、藝術、體育等領域開始有更顯著的破除二元對立等級的訴求,不僅追求男女平等,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追求女性解放與女性特殊價值的實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加入健身的行列,通過健身塑造肌肉線條,達到一種健美的視覺效果。而“肌肉”此前一直是男性的代名詞。這背後的推力,既是全球化加深,健身潮流和健美形象的廣泛傳播,同時也是女性主義和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Google Ngram Viewer: Feminism和Fitness從1800到2000年的詞頻變化對比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Google Ngram Viewer:健身、女性主義、女權主義從1800到2000年的詞頻變化對比

由圖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20世紀80年代以來,“健身”與“女性主義”都表現出了同趨勢的增長。

百度百科對女性主義的定義是:女性主義(Feminism)又稱女權(女權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其意義所在是揭露、抵抗與消滅社會文化在性別中貼上的標籤。

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著名論著《第二性》中鮮明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決定這種介於男性與閹人之間的所謂具有女性氣質的人是整個文明 。”

你被“健身”洗脑了吗?

當女性主義滲透進時代文化時,促使社會價值觀發生轉變,幫助女性實現自我覺醒,在各個方面追求自身的獨立發展。這在審美和運動方面,則表現為,女性突破“柔美、纖細”的刻板印象與牢籠,拿起鋼鐵器械,去鍛鍊健美體魄。這在無形中撼動了男性權威,通過健身獲得的肌肉與線條,是健康與力量的表徵,傳達出女性自我保護能力的提升、對男性依附性的下降,閃爍著女性的自我解放與獨立意識的光輝。

但女性主義並不是無視一切差別,而是在尊重個體差異性基礎上實現的平等。就健身領域而言,針對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和審美差異,發展出了不同的指導方案,男性側重力量與塊狀肌肉的練習,女性則在柔韌與線條美上下功夫。

參考文獻:

[1]吳若熙,王慶軍.體育健身類APP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4): P18-22.

[2]耿超逸.社交媒體與城市居民健身需求交互性的研究——以2015新浪微博為例[D].西安體育學院,2016.

[3]龍晶晶.大學生瑜伽健身消費的符號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1.

[4]陸東東.論商業化健身產業中的身體恐慌文化[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30(5):P38-41.

[5]劉曼羅.21世紀初女性主義視角中的女子健身方式初探[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8 ,20(3): P115-119.

作者 | 周彤 葉映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