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做客《金城講堂》妙語解析需求焦慮與文藝療愈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做客《金城讲堂》妙语解析需求焦虑与文艺疗愈

朱大可1957年生於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人。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學者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4年獲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雲南大學、廈門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新世紀》週刊、財新網專欄作家。 文化批評家朱大可

【本報訊】6月23日,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明辦、市文旅局承辦,市圖書館協辦的《金城講堂》專業類講座在金城大劇院舉行,本次特邀的嘉賓是著名文化批評家朱大可,他為金城市民帶來一場題為《中國人的慾望、焦慮及其療愈》的大型講座。

一開講,朱大可就開門見山地談起為何要以這個話題開講展開討論。他說:“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像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人的需求是逐級升高的。”

需求是需要滿足的,然而在現實世界裡,能“心想事成”的事並不多見。在長期的受挫下會形成焦慮,說到這裡,朱大可總結了國人普遍擁有的四大焦慮,一是對退休生活狀況變化的焦慮;二是對自身健康醫療的焦慮;三是對教育競爭焦慮;四是對財富的總體性焦慮。

焦慮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後果呢,比如失眠、憤怒、冷漠、逃避、絕望等。朱大可形容現在的人“在追趕需求的路上奔胞,且神色慌張。”那麼解決這些焦慮的方法有哪些呢?朱大可認為方法可分為本質性療愈(徹底改造生活現狀,從根本上解決焦慮)和代償性療愈(利用文娛作品消費,獲得症狀的暫時緩解)兩種,顯然,代償性的療愈更為容易一些,這也就造成了文學和文化產業的繁榮。朱大可說:“其實娛樂工業就是滿足人類需求的工業,娛樂工業之核心產業清單,比如手機、電腦及其社交平臺、電影院及其影片、電視機及其節目,甚至遊樂場和歌舞表演也包括在內……”

那麼,隨著各種需求的不斷膨脹,焦慮也越來越普遍和嚴重,人們從以前的大眾文藝到現在的依靠網絡療愈,各種綜藝和網絡紅人的爆紅就可見一斑。但是這些並不能從本質性的療愈,究其本質而言,文學和電影也是療愈的方式,試圖改變自己的焦慮狀況,其實是超出了文學的功能。如何趨利避害,朱大可通過對不同類型電影的分析進行了深入淺出解析的解析。

短短兩小時的分享。朱大可緊緊圍繞“中國人的慾望、焦慮及其文藝療愈”這個現實課題,以發人深省的案例、鮮活生動的故事,深入剖析了需求與焦慮的內在關係和主要表現,為我們科學看待大眾文化、呵護精神家園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當天下午,朱大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與怕》為主題,在蘭州文理學院南校區舉辦小型專題講座。通過這兩場講座,朱大可分析了社會急速轉型時期,多元文化交織和匯聚給大眾帶來的利弊,並從文化視角審視社會,分享了自己對當下社會文化現象的思考和理解,還獨闢蹊徑站在文化批判視野的角度,用獨特的話語方式和大家一起探究了文化對社會和人的促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