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喝酒?小心肝癌來找你

本文來源:中國腫瘤時訊,ID:oncology_doconline

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入群”,進入中國腫瘤時訊粉絲群,還有福利紅包~

我國每年新增肝癌病例約40萬例,平均每4分鐘就有3人新患肝癌。中國新增肝癌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佔全球新增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的50%以上!

注重早診早治

我國80%以上的肝癌患者是因乙肝病毒慢性感染造成,從肝炎到肝癌,通常經歷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過程。


還在喝酒?小心肝癌來找你

但並非只有發展到肝硬化時,才需預防肝癌,一方面在於肝臟內部沒有感覺神經,即使腫瘤在肝臟內部生長,體積不斷增大,患者都很難有明顯的感知,另一方面在於肝臟的血流豐富,肝癌極易發生轉移,這也是為什麼部分患者做了肝癌切除,肝移植後依然會復發。因此,提高防癌意識、早期篩查、定期體檢是發現早期發現肝癌的重要手段,研究顯示,早期肝癌患者治療後,74%的人群生存時間可長達10年之久,而晚期肝癌患者僅有6個月。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及早進行篩查和診斷,是提高生存率和預後的重要手段。

我國高危人群

大量飲酒可以導致肝損害,發生酒精性肝硬化,導致肝癌的發生;飲酒還增加乙肝病毒感染者發生肝癌的危險性

長期酗酒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會引起肝硬化,最終造成肝癌

黃麴黴素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食物汙染致癌物之一,毒性最強、致癌性最大的是黃麴黴毒素B1,每日僅需10微克就可以誘發肝癌。黃麴黴毒素存在於黴變的糧食、發酵食品、臘肉香腸中。調查發現在我國著名的“癌巢”江蘇啟東、廣西扶綏,黃麴黴毒素汙染嚴重,這些地區肝癌發病率也高。

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食物

乙肝或丙肝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與肝癌的發病關係甚為密切,不僅因為慢性乙肝導致肝硬化,乙肝病毒還會整合到肝細胞DNA中,導致肝細胞癌變。丙肝導致肝癌也是類似的道理,丙肝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甚至更快。

不特指乙肝肝硬化,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晚期階段幾乎都表現為肝硬化,而硬化的肝臟不僅功能失調,肝臟表面還佈滿“醜陋”的再生硬化結節,是滋生肝癌的溫床。

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早期篩查的主要手段和檢查頻率

主要手段 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檢查

檢查頻率 每隔6個月進行至少一次檢查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肝癌細胞產生的一種特異性蛋白,可以在血液中被檢測到,目前來說仍然是最好的肝癌診斷標誌物之一。如果既往有慢性肝病病史,體檢發現甲胎蛋白異常升高,要警惕是否有肝癌的可能性。

除懷孕、生殖系統腫瘤等因素會導致AFP升高外,約70%的肝癌患者AFP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也有約30%的肝癌患者AFP是不升高的,因此單純靠查甲胎蛋白漏檢很大一部分肝癌患者。也不能說甲胎蛋白正常就沒有肝癌,應結合具體病史、異常凝血酶原(肝癌的另一種常用標誌物)、影像學檢查等因素綜合判斷。

肝臟超聲 肝臟超聲肝癌篩查的常規手段,快速簡便,費用也比較低,能發現肝臟內有沒有異常的結節或腫塊。很多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是正常的,病毒也是陰性的,能早期得到治療,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超聲篩查發現佔位性病變,最後讓患者及時得到診治

高危人群一定要每年體檢,抽血查甲胎蛋白和腹部超聲一定要做,不能只抽血,因為大約有3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是不升高的,必須結合影像學檢查才能被發現。

積極預防,防控肝癌

接種乙肝疫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約85%的肝細胞癌患者攜帶乙肝病毒感染標誌,而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受外傷者、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男同性性行為、有多個性伴侶者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可定期進行血清病毒學檢查,並接受乙肝疫苗。

注意飲食安全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據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節目報道,黃麴黴毒素是當前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

生活中,遇到這些食物/物品需要學會“躲著走”。

1、久泡的木耳。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纖維素,本身是沒有毒素的,久泡後,可能會變質產生類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細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2、沒洗乾淨的筷子。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黴菌,但我們平時使用筷子來吃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筷子縫裡最容易藏澱粉,一來二去黴變了,黃麴黴素就藏在裡面了。

3、發苦的堅果。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4、劣質芝麻醬。有些商家為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芝麻醬、花生醬,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而且這種加工後的產品,可比發黴花生難識別多了!

5、變質的米飯。別以為做熟了就能放鬆警惕,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的。

6、發黴的花生玉米。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比如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溼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尤其是在高溫溼潤的環境下,一旦黴變也會陷入它的魔爪。

7、小作坊自榨油。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儲存過程中如果發黴,榨得的油中還可能帶入黃麴黴素。而一些小作坊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