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今天是母親節,願天下母親健康快樂吉祥!

報父母恩咒:南無密慄多,哆婆曳娑訶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彙集及總結。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楞嚴經》第二卷是由生命真相而展開的關於真心本性與攀緣妄心兩個根本的討論。

1、

佛陀說,人的身體雖然會隨著歲月密移,而不斷遷流,但人的見精之性,不生不滅。當波斯匿王明白生命不過是一個捨生趣生的遊戲時,心裡不知道有多麼激動。

阿難不禁疑惑道,既然見精之性不生不滅,此真性為眾生本具,為何佛陀又說眾生遺失真性呢?

2、

佛陀告訴阿難,真性一直都在,只是眾生不明白真性,一直以攀緣心為自性,故而說遺失真性。

接著,佛陀用非常簡明的語言,把攀緣意識心從產生到行為造作的全部過程演繹了出來。

3、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阿難明白了攀緣心法義之後,心中又起了疑惑:如果不攀緣音聲、分別法義,如何能聽懂佛之說法呢?

4、

佛陀開示說,如果以攀緣心聽法,則法也變成了攀緣。聽法要聽到究竟處,分別音聲並不究竟,是各有所還的。

阿難追問,攀緣心性各有所還,是如何還法?怎麼樣又是真性無還呢?

5、

佛陀以大千世界的幾種現象為例子,說明了所見之相皆可還於能見之精,而能見之精無可再還,故為真性。

能見之精誰都有,且於眾生而言,皆是無二無別。故而阿難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如果見性我的真性,你我之間豈不是無有任何的分別?為何我所見的,和你所見的不一樣呢?

6、

佛陀開示說,雖然能見之性無二無別,但眾生境界是不一樣,故而所見就有不同。雖然你的所見不是我的所見,但此能見之性,卻是周遍你、我以及所有眾生的。

聽到佛陀說見性周遍,阿難又開始攀緣相見了。大概他以為見性就是類似水一樣的物性吧。否則,為什麼在四天王宮時,能夠遍覽娑婆世界,而回到祗恆精舍,就只能看到小小一室了呢?

7、

佛陀開示說,見性之所以周遍,是因為它無形無相,它隨著所見,現方現圓、現大現小、現長現短,並不是它本身有方圓、大小、長短。也就是說,見性本身不變,隨緣而現不同的相。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阿難就問了,見精如果為真性,那我眼前所見的應該都是真性。又見精之性不變、無分別,它如何能分辨出這就是我的身心呢?

8、

佛陀首先否定了阿難見性在眼前的說法,見精不可能離開物像而單獨存在,自然也不可能離開身心而存在。但見精非物性,你也無法從物像中剖析出見精元素,由此推出結論:無一物像不是見精。

此結論令未得無學果位的大眾驚怖。文殊菩薩憐憫大眾,和佛陀問答中,繼續開始開示此理。

9、

能見之色本空,只因分別是非,故而有了攀緣相見,比如說,二文殊,第二月。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既然無一物像不是見精,覺緣遍十方界,且性無生滅,那麼,與外道的冥諦和真我遍十方,有什麼區別呢?此覺性自然而有,與外道說的自然,有什麼區別呢?

10、

佛陀首先說明,外道的自然,是一種自然相。而覺性的自然,超越相見,是一種自然體。接著,佛陀也否定了見覺合乎因緣性的法義,指出任何相見的因緣性,都是不圓滿的,非是真性。

阿難明明曾經聽佛說過見性具有四種緣,佛陀這裡說覺性非因非緣,故而阿難少不得要追根究底,問個明白。

11、

佛陀昇華了見性具四種緣的義理,最後總結說,圓滿真性,當遠離一切相見。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阿難尚沒有通透“見見非見”的義理,為此,佛陀就“所見之相見,並非是見性”之義理,又進行了多方面的開示。

佛陀首先從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的角度開示此法義。

12、

13、

其次,佛陀和合相、非和合相的角度,闡述“見見非見”的法義。

14、

15、

第三,佛陀五陰的角度,闡述“見見非見”的法義。

16、

17、

18、

《楞嚴經》第二卷文章總集|由生命真相展開的關於兩個根本的討論

在接下來的在第三卷中,佛陀還將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繼續詳細闡述“見見非見”的法義。

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歡迎留言,邊讀邊聊,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