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概要(第二篇)

《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

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沙門惟則於姑蘇(今蘇州)師子林撰寫。典籍原文如下:

《楞嚴經》概要(第二篇)

《楞嚴經》概要(第二篇)

現代點校(紅框部分):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

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行,靡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耳。

考其所詮則談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其性也體用雙彰,其修也因果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

註釋: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

— 慧命、達道、宏綱、要關皆言《楞嚴經》之於佛教的重要意義,故有”開悟在楞嚴“之說,該經歷來為佛教各派所推崇。

世尊成道以來,五時設化,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求其總攝化機,只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是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五時:一般將佛成道以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稱五時。】

—心體、真勝義性、真實圓通皆異名同體之謂。】

”轉物同如來“見卷二: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無尚楞嚴:沒有能夠超過《楞嚴經》的。】

釋其名則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而如來密因,菩薩萬行,靡不資始乎此,而歸極乎此耳。

—楞嚴:即一切事堅固、無動無壞之意。】

“如來密因、菩薩萬行”見卷五:(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為大佛頂.....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考其所詮則談理以明真性,開圓行以示真修。其性也體用雙彰,其修也因果一契,原始要終,了義之說也。

—詮:闡釋。

了義之說:佛經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之分,《楞嚴經》屬於了義經典。《維摩詰經》: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楞嚴經》概要(第二篇)

現代點校(紅框部分):

良由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無上菩提。或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或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故阿難以多聞,邪染為緣,浚發大教。

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斯一經理,行之大本也歟!

註釋:

欲漏不除,畜聞成過:

見《楞嚴經》卷十二:(文殊師利法王子)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

浚發大教:引出(這)一大經教。

一切眾生生死相續.....,故有輪轉:

見《楞嚴經》卷一:(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有三摩提,...超出妙莊嚴路:

見《楞嚴經》卷二:(世尊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

斯一經理:這一部佛經之道理。

行之大本:修行之最大根本。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