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16篇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第三卷之一 原文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基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云何發明香臭等觸。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云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復云何知甜苦二相。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若於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第三卷之一 白話大意

還有啊,阿難!為什麼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入”,它們也本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阿難!就拿用眼睛瞪著虛空,時間長了眼睛會很疲勞這個例子來說,能見的眼睛,和所見的空華勞相,都是本有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因為明、暗兩種妄塵的引發,使菩提真心發起妄見,居於明暗妄塵之中,妄見吸取明暗兩種塵象,就叫做“見性”,見性離開了明暗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見性不是從明暗產生,不是從眼根產生,也不是從虛空產生,為什麼呢?如果從光明產生,黑暗的時候,見性就會隨著光明而隱滅,就不應該看見黑暗;如果是從黑暗產生,光明的時候,見性也就隨著黑暗而隱滅,也不應該看到光明。

如果說是從眼根裡產生,就不會有明暗兩種塵相,這樣的話,見精就離了明暗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如果說是從虛空裡產生,從虛空出來的時候,既然能向前看到塵象,回來的時候,應該會看到眼睛。如果是從虛空產生的,虛空也是自看虛空,又關你的“眼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眼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阿難!比如有人,用兩個手指快速地塞住自己的耳朵,時間長了耳根發勞,腦袋裡面就有種種的聲響,能聽的耳根和所聽的聲響勞相,都是本有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

因為動、靜兩種妄塵的引發,使菩提真心發起妄聞,居於動靜妄塵之中,妄聞又吸取動靜兩種塵象,就叫做“聽聞性”,聽聞性離開了動、靜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這個聽聞性,不是從動靜而產生,不是從耳根產生,不是從虛空產生,為什麼呢?如果說是從靜而產生,那麼,動的時候、靜就破滅了,聽聞性也會隨著破滅,就不應該聽到動;如果說是從動而產生,那麼,靜的時候,動就會歇滅,聽聞性也會隨著歇滅,就不應該知道靜相。

如果說是從耳根產生的,就不會有動靜兩種塵相,這樣的話,能聽聞的耳根,沒有了所聽,就沒有自己的體性。

如果說是從虛空產生的,虛空如果有聽聞性的話,就不是虛空了,就算虛空有聽聞性,也是虛空自聽虛空,又關你的“耳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耳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阿難!比如有個人,快速地用鼻子吸氣,時間長了,鼻子就很疲勞,會感覺到冷氣,因為這個冷觸,就分辨鼻子是通的還是塞住了,像這樣,乃至於分辨各種香氣、臭氣。能嗅的鼻子和所嗅的香臭勞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

因為通、塞兩種虛妄前塵的引發,使菩提真心發起虛妄嗅覺,居於通塞妄塵之中,虛妄嗅覺吸取通塞兩種塵象,就叫做“嗅聞性”。嗅聞性離開了通、塞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這個嗅聞性,不是從通塞而產生,不是從鼻根而產生,不是從虛空中產生,為什麼呢?如果說是從通而產生,那麼,塞住的時候,這個嗅聞性就會消失,又怎麼知道是塞住的呢?如果是從塞而產生的,那麼,通的時候,就沒有嗅聞性了,又怎麼會知道各種香氣臭氣呢?

如果是從鼻根裡產生的,就不會有通、色兩種妄塵,那麼,這個能嗅聞的機能,失去了所嗅聞的,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如果說是從虛空裡產生的,那麼,這個嗅聞性應該返回來嗅聞你的鼻子,即便虛空可以嗅聞,虛空自嗅虛空,又關你的“鼻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鼻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阿難!比如有個人,用舌頭舔自己的嘴唇,時間長了,舌根疲勞,如果這個人當時是生病的,就會有苦味,沒有生病的人,就會有輕微的甜味,因為甜和苦這兩種味道,顯示舌根的機能,舌頭不動的時候,就是淡淡地、沒有味道。能覺的舌頭和所覺的甜苦淡勞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

因為甜苦、淡兩種虛妄前塵的引發,使菩提真心發起虛妄味覺,居於甜苦、淡妄塵之中,虛妄味覺吸取甜苦、淡兩種塵象,就叫做“知味性”。知味性離開了甜苦、淡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你要知道,這個知味性,不是從甜苦而產生,不是從淡而產生,不是從舌根而產生,不是從虛空中產生,為什麼呢?如果是從甜苦而產生,那麼,淡的時候、甜苦就會消失,知味性也就隨之消失了,又怎麼知道淡的味道呢?如果是從淡而產生的,甜的時候、淡就會消失,知味性也會隨之消失,又怎麼知道是甜的、苦的呢?

如果是從舌根而產生的,就不應該有甜苦、淡這兩種妄塵,那麼,這個能知味的舌根,就沒有自己的體性。

如果是從虛空產生,虛空自知虛空之味,你的嘴裡應該不知道,就算虛空自知其味,又關你的“舌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舌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五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