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17篇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第三卷之二 原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複次阿難。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汝且觀此只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口是。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阿難。汝更聽此只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只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只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復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第三卷之二 白話大意

阿難!比如有人,用一隻冷手接觸一隻熱手,如果冷的勢力較大,熱的那隻手就會變冷,如果熱的勢力較大,冷的那隻手就會變熱。像這樣兩手相合,就能知道冷熱的碰觸,兩手分開的時候,仍然能感覺冷熱,因為冷熱勢力的交涉,就產生了身根的勞相。能知冷熱的身根和所知的冷熱勞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因為離、合兩種妄塵的引發,使菩提真心發起虛妄觸覺,居於離、合妄塵之中,虛妄觸覺吸取離、合兩種塵象,就叫做“知覺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知覺性離開了離、合兩種妄塵,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你要知道,這個知覺性,不是從離合而產生,不是從違順而產生,不是從身根而產生,不是從虛空而產生,為什麼呢?

如果是從相合而產生,那麼,相離的時候,知覺性應該消失了,又怎麼能知道是相離呢?如果是從違逆、和順兩種相產生,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是從身根而產生,就沒有離、合、違、順四種虛妄塵相,但是,你的身體離了塵相根本沒有自己的體性,又怎麼能單獨從身根生起呢?如果說是從虛空產生的,虛空自我知覺,又關你的“身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身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阿難!比如有個人,疲勞困倦了就睡覺,睡好了就醒了,醒來看到什麼景象就想起什麼,如果回憶不起來,就是遺忘了,就以睡覺為例,將發生的、正在住的、將變異的、已消滅的,都是意根的顛倒之相,意根吸取生、住、異、滅四種相,歸入意根之中,前念滅、後念生,後念剛起、前念就滅,念念相續、生滅不停,次序不亂,叫做“意知根”。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能知的意根,和生住異滅的勞相,都是本有菩提真心顯現的瞪發勞相。因為生、滅兩種妄塵,集能知之性,居於意根之中,吸取內塵。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向外,叫做順流,只有意根向內緣法塵,叫做逆流,而法塵似是而非,本就沒有實質,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便逆流也不可及,能及的只有意知根,這就叫做“覺知性”。這個覺知性,離開了寤寐、生滅兩種妄塵,沒有自己的體性。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你要知道,意根的覺知之性,不是由醒和睡而產生,不是由生滅而產生,不是從意根產生,也不是從虛空產生,為什麼呢?如果是從醒的時候來,睡著的時候就應該消失了,那又是誰陷入沉睡呢?而且,睡著了,那個能做夢的又是誰呢?如果說是從生的時候有,滅的時候就會隨著生而消失,那麼,又是誰來領受滅塵法呢?如果是從滅的時候有,生的時候就會隨著滅而消失,那麼,又是誰知道是生法塵呢?如果說是從意根而生,醒和睡兩種相,是隨著身根而有開有合的,開的時候就醒,合的時候就睡,意根離了醒和睡這兩種相,那麼,意知根的覺知性,就如同虛空中的幻現的花一樣,沒有自己體性。如果說是從虛空產生,虛空如果有覺知性,也是自覺自知,又關你的“意入”什麼事呢?

所以,你應該明白,“意入”,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還有啊,阿難!為什麼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身香味觸法“六塵”這“十二處”,它們也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阿難!你看看這祇陀園的樹林、泉水、池子,你覺得怎麼樣?這些景象,是色塵能生眼見,還是眼的見性能生色相呢?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阿難,如果說是眼根生的外境色相,那麼,見到虛空的時候,虛空沒有色相,既然沒有所生的色相,能生的見性,也應該會消失的,如果見性消失了,又怎麼知道是虛空呢?所生的色相既然也沒有了,又怎麼能顯出虛空的性質呢?如果說眼根,能生虛空,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說是色塵能生眼的見性,色塵是能生,見性是所生,那麼,看見虛空的時候,是沒有色塵的,既然沒有能生的色塵,也就沒有所生的見性,能見、所見都沒有了,又是誰來分明虛空和色塵?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所以,你要明白,能見的見性,和所見的虛空、色塵,都沒有一定的處所,所見的色塵和能見的見性,都是虛妄的,而如來藏性,常住不動,所以不是因緣而生;周遍圓滿,所以也不是自然所生。

《楞嚴經》白話大意十六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