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楞嚴經》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佛經之母》,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經名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真正讀懂下面的精華十句話,可以給你化解痛苦的源頭,讓你斷一切苦。

0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譯文: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於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如果能夠照見各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世間所有成形成體的,都是以心執相、都是虛妄的。從大千世界到微塵,從國家到家庭,從感情世界到物質世界……無一例外,皆是因緣所生,並隨條件之變化而變化,沒有永恆不變的。你若知道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了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即如來法身。

所以六祖惠能才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02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如來者,沒有處所,能從哪裡來呢?沒有處所,又能到哪裡去呢?故而稱名為如來。

“如來”是個通稱,任何一個人成了佛都稱如來。“如”是好像,“來”是來了,好像來了。南懷瑾先生說:“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麼高遠,其實是非常平凡的。不坐也不臥,不來也不去,現身就是佛,既沒有動壞念頭,也沒有生好念頭,此心平平靜靜,不起分別,當下就在如來的境界裡。”

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俗世不擾;心不變,萬物皆不變,紅塵不驚。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歡喜亦無悲。

03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譯文: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佈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佈施。

佈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行善積德。在佛門裡,佈施主要分為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分別對應用“錢財身體”、“智慧知識”、“勇氣信心”去幫助別人的行為。

要進行佈施,首先要學會捨得。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說自己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好佈施的。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片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微笑,任何自己覺得可以利益他人的東西都可以用來佈施,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佈施成為習慣,你會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更大的快樂。

04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以不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的妄想分別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麼即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認為,人的煩惱都是因執著四相而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常說的“四大皆空”,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體,和身外的一切事物。就像前面一條講的佈施,許多人做一件善事就圖回報,對方不回個笑臉、不說句謝謝就會生氣,心生嗔恨。

真正的佈施,應當是用清淨的心去做一切善事,是不分對象,是無私而不求回報的,佈施後就忘記這件事了。而且佈施的時候,是不會看對象的,只有這樣,才能修得功德圓滿。

05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譯文: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

蘇軾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生本來如大夢,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一個人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皆緣生緣滅,看透自我、苦樂、名利、美色等,世間萬物之心便會生起,這樣就能逐漸明白凡事不必過於執著,應以隨緣的心態做事。

6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譯文:應當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覺悟?如何降伏妄心?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不安定的煩惱因素,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問題。一個人若沒有安定的心,給他再多的名聲和財富他都不會滿足。比如社會上有很多人,經過努力買房買車,衣食無憂,生活寬裕,卻偏偏心不安著,非要跟那些坐擁豪宅豪車的人相比,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終日鬱鬱寡歡。

佛教認為,一念之間,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所以才不能獲得自在。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善護念”,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計把自己各種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各種念頭止住了,由此產生的各種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07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過去心了不可得,現在心了不可得,未來心了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意識現象,相繼不斷使我們錯謬的以為己心。)

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三心不可得,就是叫我們放下對於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執著。不執著於三心,才能看得開,才能放的下,才能輕輕鬆鬆,才能了無掛礙。所以知三心不可得,解開心縛,放下執著,方能身心輕鬆。昨天的失意,明天的美好,都不如抓住當下來得實在。

08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如果你認為《金剛經》是佛法(覺悟之法),則《金剛經》就不是佛法(覺悟之法)了,因為你著了佛法(覺悟之法)之相了。

佛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在佛陀看來,所謂佛法,不過是凡塵世界裡一條不得已而為之的船筏,渡過河就要捨棄掉。真正的佛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包含著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做飯吃飯,行走坐臥,鳥語花香,青山綠水。

真正的大成就者,是絕對謙和、平實之人,他並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佛陀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佛。如果有人自稱開悟,則說明他根本沒有開悟,因為他著了開悟之相。

09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譯文:若妄想執著想要看到佛的樣子、聽到佛的聲音,這是世人錯誤的法門,執著於外相,心外求法,那他走的就是一條邪道,沒辦法看到如來的本質的了。

很多人把佛菩薩當成了有求必應的神,去廟裡燒香拜佛都是有所求的,或是求子求老婆,或是求升官發財,並沒有從內心去悟佛修佛。

其實,佛並不強調權威性,也不具有主宰性。如果說去拜佛,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學佛不要迷信,而要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這才是學佛的真正精神。只有真正從心性上明瞭實相,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從性海中顯現如來。

10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譯文:菩薩應遠離一切相狀發無上圓滿正等覺的菩提心,不應執著色法生心,不應執著聲、香、味、觸、法生心,應不執著任何法生起真實無偽的勝義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絲執著,就不是真實的境界。

“無所住”三個字,被視為“金剛眼”,意思是《金剛經》中的核心。六祖惠能禪師,正是一次砍柴歸來,路過一家旅店時,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激發了他的佛性。

住就是執著。無所住,就是要不生執念,安住真心。人人生來都有一顆清淨無垢的真心,但因迷戀各種誘惑,生出執念,煩惱、苦累。佛告訴我們,要想悟道見性就要發菩提心,同時不執著一切而生其心。我們不執著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把一切都做好,但同時又不去執著一切現象,這種境界就是無所住的境界。

不偏執,不貪念,以空靈自在之心,應對一切,是為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