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就是一件麻煩的事!

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說到高血壓的診療。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有頭暈、頭痛症狀,或者查體血壓升高,在各級醫院的診室測量超過正常範圍的血壓後,即被告知患有高血壓,按首診醫生的習慣和技術水平開始服藥。

服藥一段時間後,開始各種藥物調整,有些調整甚至脫離診室血壓和日常監控。而調整藥物的原因和醫生,更充分體現中國醫療社會的多樣性和水平的不均一性。甚至,還有患者以聽說而來的方法加減藥物。

這真的很可怕。

高血壓就是一件麻煩的事!

回到正題,我來回答一個經典的問題:“我是高血壓嗎?得了高血壓怎麼辦?”

正規的高血壓治療步驟是:診斷—評估—調整—控制—監測

診斷

通過三次非同日血壓的測量、家庭自我監測、動態血壓這三種方法,得到靜息狀態下坐位血壓值,確診是否是高血壓。

注意:靜息狀態:排除疲勞、疾病、運動、心理、藥物、飲食等影響血壓因素下的狀態。(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在測量血壓前靜坐5分鐘);三次非同日,連著三天,每天測一次。記住!絕不是隻量一次就算高血壓。

坐著測量,而不是躺著、站著等其他姿勢。

檢查

用動態血壓、脈搏波指數、頸動脈超聲、血液肝腎功能、血脂、尿酸等指標檢查,明確血壓的波動情況,肝腎功能情況。

注意:正常人的血壓在一天之內有變化,隨著晝夜交替進行波動。動態血壓可以準確反映監測者的夜間血壓情況,得到全天血壓波動情況,指導診斷和用藥;

脈搏波、頸動脈超聲:評估高血壓血管情況的必要檢查,脈搏波測量微血管,頸動脈測量大血管;

血液肝腎功能、血脂、尿酸:用以評估高血壓風險及藥物服用風險的必要檢查。

高血壓就是一件麻煩的事!

評估

危險評估和高血壓危險度分層——

注意:這不是無聊地對高血壓病人分出等級,而是為了提高治療的針對性。更直白一點,高血壓病人應該由危險度的分級,來決定您是否要吃降壓藥,是否吃藥,以及藥物的種類。危險度越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就越大,治療干預的獲益也越大。

數據表明:在預防心血管病死亡方面,對正常高限血壓,沒有其他危險因素者,治療480餘例患者10年,可防止1例死亡;而治療高危患者20餘例,就可防止1例死亡。

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正常高限血壓的朋友先去跑步的原因,低危分層的患者吃藥預防1/500的事件,不如加強運動,生活調整,除了能強身健體,擁有好習慣,還能避免服藥的顧慮和副作用。

別自己評價,評估是醫生的專業。

調整

生活調整以及藥物控制——

注意:對於中青年,或者初發的低危高血壓患者,生活調整的意義大於藥物控制。

儘管生活調整對於高血壓治療的意義很大,但生活調整不能徹底控制血壓。對於中危和高危患者,只要血壓不在正常值,藥物都是必須的。

高血壓就是一件麻煩的事!

監測、再評估

藥物調整1-2周,生活習慣調整3月後,通過血液檢查及動態血壓檢查,評估生活調整及藥物調整的效果和安全性。

注意:降壓藥物最大危險性是降壓作用本身,有很多降壓過度出現危險(例如腦梗塞)的例子,特別是在剛開始服用降壓藥物的時候,每個人對於降壓藥物的反應不同,風險不一。

所以,在藥物達到穩態前,以及到達理論上的穩態後,監測應該貫穿全程。

個人建議,血壓未穩定前,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血壓穩定後,每週量2天的早晚血壓。每3-6個月複查一次動態血壓。

這個流程,是高血壓病的正規診治流程。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只有將這個流程貫徹到底,才能把高血壓的風險和危害降到最小。

同時,這個流程適用於所有已經患上高血壓、或者懷疑自己患上高血壓的人群。如果您父母的年齡超過60歲,建議也走這樣的流程,排除無症狀性高血壓的存在。

高血壓就是一件麻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