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與物流供應商關於「欠債」的那些事兒

ofo与物流供应商关于“欠债”的那些事儿

ofo創始人戴威有一個夢想:他相信,終有一天,ofo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但現實太過殘酷,ofo和Google可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ofo從共享單車和價值實現上的的確確是影響了全世界,但是從資金鍊上來說還是一個處於生長髮育、需要呵護的幼兒,它從成立到現在之所以那麼火熱和吸引投資人,70%是踩在了“共享”這個新經濟理念上,30%是搶跑了“IOT的流量入口”上。戴威自己創業初期時說過: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需求,不夠"實在",而且燒錢太快。

可戴威也沒想到“錢,會燒得這麼快”。

自古以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句話就被廣為流傳和沿用,而在2015年成立,經歷過盛極一時,紅遍大江南北及海外,且擁有10輪融資的ofo來說,他們萬萬沒料到在3年後的今天,這句話會用在自己的身上。

ofo与物流供应商关于“欠债”的那些事儿

近期,ofo因資金鍊斷裂、週轉困難等問題,頻頻被曝拖欠物流供應商欠款一事,而9月13日又有媒體爆出百世物流起訴ofo:因公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開庭。

針對此事件,澎湃新聞報道稱,因為公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百世物流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起訴了ofo的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對於此消息,百世物流未做出回應,ofo表示將按法律程序處理。

億歐在浙江法院公開網查詢此事屬實:

ofo与物流供应商关于“欠债”的那些事儿

欠債風波,又一次將ofo推至風口浪尖。

其實,從最近1年共享單車的發展來看,形勢嚴峻。與ofo同年成立的還有摩拜,這兩家可以說“既是競對,又是難兄難弟”,成立之初,備受資本的追捧,同時也得到國內外市場的廣泛普及,之後不負眾望,打敗了很多同行。可即使這樣,也還是擋不住資金鍊問題帶來的蝴蝶效應,最終今年4月摩拜被美團收至麾下,而ofo還在苦苦掙扎,深陷滴滴+阿里融資迷局

8月底,有媒體報道稱經過多方信源求證ofo已經被滴滴20億美元收購,但最終還是被ofo聯合創始人於信否認,於信稱ofo的終局還沒有到。

行業人士調侃,ofo之所以還在苦苦掙扎,是因為創始人戴威為了一個“面子”,不想被低價售出。雖如此,但ofo也還是不得不面對資金鍊斷裂的問題。

從去年開始就有媒體報道稱,“ofo與物流公司、生產商、維修廠等之間均有欠款,金額達上億元。與ofo有合作關係的物流商表示,從2017年9月、10月份開始,ofo的回款速度慢了許多。”

而在今年年初開始到現在就又有不間斷消息稱ofo資金出現問題,並且越演越烈。

1月12日,騰訊科技爆料稱,ofo公司賬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人民幣,僅能支撐一個月。

5月,ofo對供應商欠款約12億元,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合計欠款15億元,押金餘額35億元左右,賬面可動用現金已不足5億元。而為保證公司正常運轉,其每月開支需要3億元。

8月31日,上海鳳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涉及訴訟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因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截至起訴之日,東峽大通仍欠鳳凰自行車貨款人民幣6815.11萬元。

9月1日,財經網報道稱,ofo拖欠了雲鳥、德邦等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元人民幣欠款。有知情人士稱,ofo拖欠多家物流供應商數億元欠款,目前正私下秘密談判解決方案。有內部人士透露,它可能真的沒錢了。

億歐也從知情人士處獲悉,ofo正等著新一筆過橋款到賬償還供應商欠款,更為巧妙的是,就在9月11日,ofo被再次被爆出收到了一筆來自阿里的借款,數額接近6000萬左右,這筆錢不是融資,而是借貸。消息稱,這筆借款不是用來擴張業務,而是用於發工資。

當天,ofo發佈聲明稱,該報道不實,公司員工的工資是正常發放的。

當然,為了扭轉局面,轉虧為盈,為了吸引投資方,ofo也不是沒有做過業務調整,也不是沒有努力過。

今年3月,ofo宣稱採取股權和債權並行的融資方式獲得阿里領投、螞蟻金服跟投的E2-1輪8.66億美元。這一次融資中阿里系正式進入ofo董事會。

而在9月5日傳ofo完成了最新一輪的數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螞蟻金服領投,滴滴跟投。此消息未官宣。據業內人士稱,本次融資與3月份融資情況相同,是採取股權與債權並行的融資方式。

從今年3月和9月的融資方式可以看出,ofo是真的在調整運營模式,企圖讓ofo再煥第二春。

在ofo業務上,於信曾公開表示,今年5月中旬,ofo計劃將員工數量1.2萬人裁減至8000人,大量運維師傅被“優化”,總部裁員500人。

之後的6月到8月期間,ofo也採取一些措施進行業務運營和佈局調整。新華社報道稱ofo取消全國範圍內支付寶芝麻信用免押金騎行政策;後又因單車損壞嚴重,退出歐洲多個城市,僅在巴黎、米蘭、倫敦運營,同時,有國外媒體還報道稱,ofo已經開始大幅削減在美國的業務,並且對旗下業務重新定位,更加關注具有更大盈利前景的市場;在進入韓國不到一年時,一位瞭解內幕的知情人士在接受《韓國先驅報》採訪時表示,ofo最近開始逐步暫停了在韓國的業務,並且已經將大部分韓國市場員工停職,為全面裁員做好準備。

據第一財經報道,此前有ofo內部員工透露稱,八月下旬ofo總部只剩750人左右,九月初計劃進一步裁員400人,人員規模大幅縮減,計劃減至300人以內。對此,億歐向ofo方求證,但未予以回答。

雖然ofo因資金週轉、拖欠供應商錢款等問題,備受媒體及業界的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ofo 2015年成立,到現在也不過只有3歲,它的這種創新的運營模式和成長毋庸置疑是成功的。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8年5月ofo月度活躍用戶規模2889萬,用戶月度總使用次數為9.62億次,超過摩拜,躍居第一位。

創業很艱辛,創業期間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如起初馬雲創辦阿里一樣。最後,無論ofo是被收購還是最終扭虧為盈,實現戴威想要的“獨立運營”,實現“逆風翻盤,向陽而生”,都需要最後一搏,而這最後一博該怎麼搏?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