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烹調之碼芡、掛糊、撲豆粉、對漿芡技巧 ——川菜以「烹調多樣、調味多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享譽中華烹壇。因此,在實際烹飪調味中,除了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烹調技法,火候多變,調味靈活奇妙等因素外,上篇所講的勾芡、收汁等技巧,以及此篇即針對不同菜餚施用不同的芡糊、芡汁、碼芡、上漿、撲豆粉等

川菜烹調之碼芡、掛糊、撲豆粉、對漿芡技巧 ——川菜以“烹調多樣、調味多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享譽中華烹壇。因此,在實際烹飪調味中,除了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烹調技法,火候多變,調味靈活奇妙等因素外,上篇所講的勾芡、收汁等技巧,以及此篇即針對不同菜餚施用不同的芡糊、芡汁、碼芡、上漿、撲豆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技法。但在在實際學習和烹飪菜譜中,卻對這一技法或忽略,或簡單地一帶而過。像針對不同食材,以及加工形狀、烹調技法等,該用什麼樣的芡粉,如何碼芡、上漿、調兌芡汁,怎樣掌握好濃稠度,分幾次勾芡等大都含混不清或籠統而言之,常讓學習者摸不著頭腦。烹調中用芡,對於菜餚的風味、品質起著濃汁稠味、收汁亮油的重要作用。 1. 碼芡,又叫為“上漿”,即根據烹飪方式和成菜要求,在已加工成形的原料表面沾裹一層芡糊,以使保持原料的水分、鮮味和營養成分,並且使原料形態飽滿,質地細嫩。此方法多用於炒、爆、熘類菜餚的原料。實際運用中要求把握好碼芡的時機,一般在原料準備下鍋時碼芡,同時還要注意芡汁的幹稀適度。2. 掛糊,又叫“穿衣”,即根據烹飪方式和成菜要求,在已加工成形或半成品原料表面沾裹一層薄薄的芡粉汁,以使保持原料的水分、鮮味和營養成分,並且使原料形態形態飽滿,質地細嫩,鬆脆酥香,常用於炸制菜品和半成品裹糊,像炸酥肉、炸茄餅等。運用中芡糊要幹稀適度,裹糊需厚薄均勻。3. 撲豆粉,即原料在碼好味後,或半成品原料上,再輕輕拍上一層幹細豆粉,入鍋煎炸,以使菜餚具有酥香脆爽的口感,像脆皮魚、菊花魚一類。運用中,碼芡,又叫對漿芡,通常用水豆粉加雞蛋或只用蛋清、豆粉和相應的調味料,再用清水或鮮湯調兌成漿芡糊。其間,不同菜品不僅對漿芡的稀溼幹稠要求不同,而且起糊化作用的主要原料也不盡相同。如像“雞淖”、“魚淖”一類菜,澱粉起主要的糊化作用;而“鍋炸”一類菜,則是先在鍋內攪熟,對漿後使其冷卻,再改刀成形,炸制沾糖,故而屬於調味前用芡。而“淖菜”和泥糊菜,如前面提到的雞淖、魚淖,以及炒鍋蒸、桃泥、扁豆泥等,則是在烹調中用芡。因此,在對漿芡應用中要掌握好以下幾個要點:1. 依據菜餚的風味及成菜要求,掌握好漿芡糊的稀稠。“淖菜”類漿汁稠度大多與較濃的米湯相似,撣泡松的蛋清在受熱後蛋白質凝固,具有松泡細嫩的特點,因此澱粉用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成菜的質感與口感。但像芙蓉雞片類的菜餚,漿汁就應比米湯芡更濃稠些,水豆粉要多點,通過豆粉與蛋清共同的凝結作用,方能使雞片成片完整不爛。泥糊類則大多是甜菜,其漿汁糊的稠度與玻璃芡相似。像炒桃泥、八寶鍋蒸等,都要求酥沙爽口,因原料使用的是炒香炒熟的麵粉或米粉,本身就有受熱而具有濃稠芡汁的作用,故而對漿時水豆粉不宜過多,否則成菜達不到酥香翻砂的效果。鍋炸菜,則是先對漿加熱至熟,使其成黃泥巴一樣的幹稠泥糊,行業中稱這類芡叫“坨坨芡”。其主要糊化作用都是麵粉,澱粉含量較少,因此,對鍋炸類的漿汁通常要稍濃於二流芡,否則攪熟冷卻後,鍋炸胚子不易改刀成形。2. 對漿芡的漿汁對好後,最好用細籮篩你過濾一道,以除去粉渣。3. 對漿芡要根據不同菜式,運用不同火候,“淖菜”類就需用旺火滾油來衝,菜餚制熟方可起雲朵狀;鍋炸菜漿汁宜用小火下鍋,逐步加溫制熱,以避免火大起鍋巴產生焦糊味;而甜菜的對漿芡則使用中火入鍋,均衡適度的熱力,這樣就有利於使菜餚達到酥香翻砂的口感要求。《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美食作家《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8.09.28.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