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焦慮了嗎?

“焦慮”這個詞,作為年輕寶爸寶媽的我們經常聽到和提及。那麼,到底什麼是焦慮呢?焦慮是指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複雜情緒狀態。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狀況,無法對事件結果做出準確預測,也不能確保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時,焦慮就會產生。

父母之所以會焦慮,正是因為太愛孩子,太希望孩子能夠足夠優秀,足夠好。身為年輕的父母,我們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知道孩子習慣和性格的養成,會關係到孩子以後的人生,所以在每一處細節上,寶爸寶媽們都會特別用心,也特別用力。

如果說適度焦慮可以給我們提供能量,那麼,過度焦慮就會把我們燒焦。被燒焦的,不僅僅是父母,更多的是孩子。在父母的過度焦慮中,孩子情緒會更加不穩定,會因為一些小事表現得患得患失,還容易產生挫敗感,會表現出不自信,過度依賴。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調整自己,讓自己的焦慮“適度”呢?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多數爸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很優秀,成績應該比別人好,跑步應該比別人快,背古詩應該張口就來。。。。。。其實,這樣的“完美小孩”,只是爸爸媽媽夢想的承載而已。當爸爸媽媽放下這個“應該”,用心去觀察自己的孩子,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傑作,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所在,並且順著孩子的興趣和天賦去培養、去引導,讓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儘可能想去妥善替孩子做好安排,甚至替孩子去思考,去做好一些事情。但是,每個孩子的個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膽大心細,任何場合都願意去展示自己;有的孩子內向謹慎,需要確保是安全的才會行動。我們不妨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發展,要知道,替孩子做決定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他就會喪失某方面的能力。

自我反思,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我們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可是很多寶爸寶媽們還是很焦慮,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呢?我們可以積極地將焦慮轉化成動力,轉化為指揮的反思與行動,學習新的方法,調整自己的行為。比如,擔心孩子偏食挑食的媽媽,可以找到相應主題的繪本,用故事來引導孩子改變;擔心孩子身體瘦弱的爸爸,可以每天帶孩子戶外活動半個小時,孩子在身體日漸強健的同時,性格也會越來越陽光,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過度焦慮,更可怕的是隻知道焦慮,卻不肯行動。希望寶爸寶媽們都可以一起,在焦慮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動,跟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