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說食療

所謂食療,是指通過日常飲食來調節機體功能,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食療受到古今中外眾多醫家的推崇和重視。

功過說食療

《黃帝內經》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治病不能完全依賴藥物,與食療配合才是正道。這一理念在後世演化成人們熟知的“三分治七分養”,這個“養”主要是指食療。

被尊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用一卷的內容專門論述了食療。他認為,“若能用食平痾,釋情譴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生之奇法,積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後命藥。”行醫遵循先食療後藥物治療的順序,食療不起作用才能施藥。

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食療能發揮調理治病的功效,即便療效不明顯或沒有療效,也不會帶來其它負作用。

被尊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學家希波克拉底,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藥物治療不如食療,食物是人類治病的最好藥品。他相信人體天賦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終結者。

無須列舉更多的醫家名言,食療在健康養生領域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並且身體力行之。下面,我們簡單總結一下食療的作用和優勢。

(1) 綠色、安全,毒副作用小。與藥物(無論中藥還是西藥)相比,食物的毒性小,涼熱屬性溫和,即使不對症,也不會對身體有害。另外,食物即便長期食用,也不會像有些藥物那樣養成依賴性和成癮性。

(2) 食材易得,成本低,食療方法容易學習和推廣。食材在超市、菜市場就能買到,並且因為規模化種植或養殖,成本相對低廉;反之,像牛黃、虎骨等名貴中藥,並非每家藥店都能買到,藥物因不易種植、養殖,製作工藝繁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成本也比較高,長期服用費用驚人。還有,西藥的加工過程有可能造成環境汙染,中藥的採集有可能加劇珍稀動植物的減少,破壞生態平衡;食材的生產、採集通常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3) 食療必須長期堅持,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與藥物相比,食物確實更溫和,毒副作用小,所以療效也較微弱。只有一日三餐保證一定的食量,並且長期堅持,食療的功效才能顯現出來。

誠然,食療作為一種綠色安全、簡單易行的自我養生保健方式,受到現代人的普遍追捧和效仿。電視臺五花八門的養生節目、魚龍混雜的養生大師、洛陽紙貴的養生圖書,都說明了這一市場的龐大和需求的旺盛。

但是,食療也有其侷限性,絕不可能“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非但如此,對那些常年不合理飲食習慣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症狀,尚未嚴重到疾病的人來說,僅靠食療來調理身體,修復失調的臟腑機能,也不大可能。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體出問題跟長期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而效果微弱的食療顯然難以擔當迅速建功的大任,路漫漫其修遠兮。

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食療的不足和侷限性。

一是小馬拉大車,力不從心。

食療最大的特點就是綠色安全,毒副作用小;但反過來,涼熱屬性溫和,單次效果微弱,即使堅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如三個月、半年),也未必能見到效果。所以,食療僅限於健康人的日常養生保健,以及不嚴重的慢性疾病的長期調理。對於重病和稍微嚴重些的亞健康症狀(如便秘、失眠、腰痠背痛等)來說,食療顯然是勉為其難,力不從心的。

二是望山跑死馬,病不等人。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所描畫的,是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其實也是人們通過食療達到養生保健目的的真實寫照。只有堅持不懈,有水滴石穿的恆心,食療才能發揮其功效。這個漫長的調理過程,對急病、重病,以及嚴重的亞健康症狀來說,自然是不合時宜的,因為病不等人。

三是食物非靈丹,不能盲信。

食物畢竟不是藥物,其療效也十分有限。任何過分誇大其療效的說辭,都是虛假宣傳。曾經有這樣一幅漫畫,果農為了推銷自家的西瓜,不停地貼標籤誇大其功效,先是最甜、解渴、生津,後來是美容、減肥、補足能量,最後是治腳氣、壯陽等。那些偽養生大師們,也在不斷重複著類似的故事:張悟本認為綠豆包治百病,林光常把紅薯推上抗癌食品的寶座,馬悅凌聲稱生吃泥鰍可以治療世界性頑疾……

上面的奇談怪論根本就不值一駁。如果綠豆、紅薯和泥鰍有如此威力的話,那些偽養生大師早就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而很多醫院早就關門大吉。綠豆不過是夏天解暑湯的原料,而非鐵柺李葫蘆裡的靈丹妙藥,另外常用的功效是解毒、消腫,僅此而已。

四是常年食一物,知易行難。

任何一個食療方子,都必須常年食用,才談得上功效。但問題是,任何一種食物經年累月地食用都非易事,因為在單一口味和療效之間是兩難選擇:堅持意味著長期食用幾種食物,用不了幾天就會吃膩,更別說連續數年;放棄則意味著前功盡棄,沒有時間的積累,食療根本就不會有什麼效果。

筆者記憶中,童少年時代最怕吃的東西就是冬儲大白菜。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整個冬天,炒白菜、煮白菜、溜白菜……除了白菜還是白菜,真讓人絕望。堅持食療所經歷的,比冬天吃大白菜有過之而無不及,令人崩潰。

讀到這裡,有人會問:既然如此,強調食療的重要性還有何意義?其實,在筆者看來,食療也就那麼回事,畢竟聊勝於無;做總比不做強,權當心理慰藉,對其功效也不必太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