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知識:中國古籍的分類——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 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 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

歷史小知識:中國古籍的分類——經、史、子、集

四庫全書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餘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 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湧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乙部錄子書,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

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的目錄,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隋朝以後圖書分類的主流是沿用此四部分類。

經部: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包括《詩》、《書》、《易》、《孝經》、《論語》、《爾雅》、《孟子》七部儒家經典,加上對《禮》的三部註釋作品《禮記》、《周禮》、《儀禮》,以及對春秋進行闡述的《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三部書共十三部作品,亦稱儒家十三經。

經部之下又有小類。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 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 字書、韻書3屬。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正史:指《 史記》、《 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清乾隆年間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不久,又將《清史稿》合編其中,合稱《二十六史》。詔令、奏議:詔令,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奏議,文體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的統稱,包括表、奏、疏、議、上書、封事等。

子部:指收錄先秦以來諸子百家和類書,包括《論語》和《孟子》以外的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及宗教共十四類的作品。儒家: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 禮樂”和“仁義”,提倡“ 忠恕”和“ 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 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後亦指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釋家:釋家即佛教。類書:輯錄經、史、子、集各類著作,所收內容相當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綜合性的大型類書,就是古代的百科全書。類書起源於三國時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編成的《皇覽》。

集部: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均歸入此類。屬於一人所有的稱為別集,匯選若干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集部包括楚辭、 別集、總集、 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